• 首 页
  • 所况介绍
    • 机构简介
    • 所长致辞
    • 现任领导
    • 历任领导
    • 学术委员会
    • 学位委员会
    • 历史沿革
    • 园区风貌
  • 机构设置
    • 直属机构
    • 科研系统
      • 黑土地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
      • 湿地生态与环境重点实验室(学科组群)
      • 遥感与地理信息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区域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管理系统
      • 党委办公室
        • 部门简介
      • 办公室
        • 部门简介
        • 制度文件
      • 科研计划处
        • 部门简介
        • 制度文件
      • 重大项目办公室
        • 部门简介
      • 人事教育处(研究生教育管理部)
        • 部门简介
        • 制度文件
      • 财务处
        • 部门简介
        • 常用信息
      • 条件保障处
        • 部门简介
        • 制度文件
      • 监督审计处
        • 部门简介
      • 农业技术中心综合办公室(含党办)
        • 部门简介
      • 农业技术中心科研计划
        • 部门简介
      • 农业技术中心人事教育处
        • 部门简介
      • 农业技术中心财务管理处
        • 部门简介
    • 支撑系统
      • 学术期刊中心
      • 信息中心
      • 公共技术中心
    • 野外平台
      • 东北湿地观测研究网络
      • 东北农业监测网络
      • 长春净月潭遥感实验站
  • 人才建设
    • 院士
      • 院士
    • 国家基金委人才
      •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
      • 国家优秀青年基金
    • 院级人才
      • 关键技术人才及技术支撑人才
      • 王宽诚产研人才、区域发展青年学者
      • 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
    • 部委人才
      • 农业农村部
      • 国家林草局
    • 兴土人才
      • 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类
      • 成果转化类
    • 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
      • 支撑系统
      • 管理系统
    • 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
      • 支撑系统
      • 管理系统
    • 中级专业技术人员
      • 支撑系统
      • 管理系统
    • 特别研究助理
      • 湿地生态与环境重点实验室(学科组群)
      • 大豆分子设计育种重点实验室(学科组群)
      • 黑土区农业生态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农业资源利用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盐碱地农业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遥感与地理信息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区域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博士后
      • 中国科学院湿地生态与环境重点实验室(学科组群)
      • 中国科学院大豆分子设计育种重点实验室(学科组群)
      • 黑土区农业生态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农业资源利用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盐碱地农业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遥感与地理信息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区域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表格下载
      • 流程
      • 进站
      • 中期
      • 出站
      • 其他
  • 科研成果
    • 概要
    • 获奖
    • 论文
    • 专著
    • 专利
    • 应用技术
    • 标准
  • 合作交流
    • 院地合作
    • 国际交流
  • 研究生教育
    • 概况
    • 招生信息
      • 招生简介
      • 博士招生信息
      • 博士招生目录
      • 硕士招生信息
      • 硕士招生目录
      • 推免硕士生及直博生招生信息
      • 考试大纲及参考书相
      • 硕士试题下载
    • 导师介绍
      • 博士导师
      • 学术型硕士导师
      • 专业型硕士导师
    • 研究生会
    • 管理制度
    • 表格下载
      • 招生用表格
      • 学籍用表格
      • 论文与学位用表格
      • 教师用表格
      • 毕业
      • 联合培养表格
      • 其它
  • 党群园地
  • 科学传播
    • 科普动态
    • 科普文章
    • 科普图片/视频
  • 信息公开
    • 信息公开规定
    • 信息公开指南
    • 信息公开目录
    • 依申请公开
      • 在线申请-公民
      • 在线申请-法人/其他组织
    • 信息公开年度报告
    • 信息公开联系方式
    • 预算决算
  • 新闻动态
    • 重要新闻
    • 综合新闻
    • 党群工作
    • 科研动态
    • 传媒扫描
  • 其他
    • 招聘启事
    • 通知公告
    • 学术报告
    • 联系我们
  • 重大项目管理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中国泥炭地碳库演变规律与稳定性维持机制
      • 黑土农田土壤健康的维持及调控机制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
      • 人工草地生产力形成机理与调控途径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 主要经济作物分子设计育种
      • 中高纬度湿地系统对气候变化响应
      • 东北苏打盐碱地生态治理关键技术研发
      • 东北典型退化湿地恢复与重建技术与示范
      • 东北黑土区侵蚀沟生态修复关键技术研发与集成示范
      • 哈尔滨-长春城市群大气污染联防联控
      • 长白山水资源高效利用及其安全保障
      • 黑土地侵蚀退化功能重建机制与阻控技术
      • 黑土地耕地质量多尺度天空地立体监测技术与预警系统
      • 东北沼泽湿地生境功能提升技术与应用
      • 黑土地农用土壤质量退化过程与阻控途径
      • 松嫩平原西部苏打盐碱地障碍消减与适生盐碱作物栽培技术和示范
      • 城市生物多样性提升技术与示范
      • 东北典型沼泽植物种源补给与种子萌发诱导技术与应用
      • 湿地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风险评估及生态安全调控
      • 干旱半干旱区典型退化湿地恢复与功能提升关键技术及应用
      • 旱作黑土地保育保护性耕作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
      • 黑土地土壤生物资源禀赋配置与生产功能协同提升技术研究与示范
      • 东北黑土侵蚀退化数字化评价与智慧阻控
      • 黑土区资源优化配置与生态景观构建关键技术
      • 东北黑土区典型除草剂高效消减与精准修复技术
    • 科技基础资源调查
      • 中国沼泽湿地资源及其主要生态环境效益综合调查
      • 中国北方内陆盐碱地植物种质资源调查
      • 中国东部农区土壤动物多样性调查
      • 中国主要沼泽湿地植物种质资源调查
      • 中国东北黑土区农田土壤资源与健康状况调查
      • 中国主要天然林区土壤动物多样性调查
  • 专栏
    • 文献资源
    • 分析测试部
    • 学术期刊
    • 数据中心
      • 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中心——黑土与湿地分中心
      • 东北亚资源环境大数据中心
      • 科学数据银行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科学数据社区
  • 专题
  • 快捷通道
  • 邮箱
  • ARP
  • 内网
  • 网站地图
  • ENGLISH
  • 农业技术中心
  • 中国科学院
  • 邮箱
  • ARP
  • 内网
  • 网站地图
  • ENGLISH
  • 农业技术中心
  • 中国科学院
  • 首 页
  • 所况介绍
    • 机构简介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是中国科学院设在东北地区的综合性地理学、农学、生态学、环境科学与技术研究机构和人才培养基地,于2002年由原中国科学院长春地...
      • 历任领导
      • 学术委员会
      • 学位委员会
      • 历史沿革
      • 园区风貌
      现任领导
      • 姜明

        所长

      • 王宗明

        党委书记
        副所长

      • 项尚

        纪委书记

      • 李向楠

        副所长

      • 李禄军

        副所长

      所长致辞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于2002年3月经中国科学院批准,由成立于1958年的中国科学院长春地理研究所和成立于1978年的中国科学院黑龙江农业现代化研究所整合组建而成,是中国科学院设立在东北地区的综合性地理学、农学、生态学、环境科学与技术研究机构和人才培养基地,2002进入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序列...
  • 机构设置
    • 直属机构
      • 农业技术中心
      科研系统
      • 黑土地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
      • 湿地生态与环境重点实验室(学科组群)
      • 遥感与地理信息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区域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管理系统
      • 党委办公室
      • 办公室
      • 科研计划处
      • 重大项目办公室
      • 人事教育处(研究生教育管理部)
      • 财务处
      • 条件保障处
      • 监督审计处
      • 农业技术中心综合办公室(含党办)
      • 农业技术中心科研计划
      • 农业技术中心人事教育处
      • 农业技术中心财务管理处
      支撑系统
      • 信息中心
      • 学术期刊中心
      • 公共技术中心
      野外平台
      • 东北湿地观测研究网络
      • 东北农业监测网络
      • 长春净月潭遥感实验站
  • 人才建设
    • 概况
        东北地理所现有各类职工500余人,80%以上具有研究生学历。历年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双聘院士7人,国家百千万、杰青、优青等国家级人才计划10余人,院级人才计划30余人。国家“973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项目首席科学家10余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60余人。
      • 院士
      • 国家基金委人才
      • 院级人才
      • 部委人才
      • 兴土人才
      • 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
      • 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
      • 中级专业技术人员
      • 特别研究助理
  • 科研成果
    • 概要
        60年的耕耘,东北地理所取得了累累的科研硕果。创建了我国湿地学科理论体系,揭示我国湿地形成与发育规律、土壤关键过程与生态功能,研发退化沼泽近自然综合恢复关键技术、湿地植被快速恢复技术和湿地苇-蟹/鱼-稻复合生态模式。阐明了黑土演化过程与驱动机制,揭示了黑土退化特征和肥力调控机理,研发了黑土地肥沃耕层构建关键技术、作物高光效新型种植模式、侵蚀黑土综合防治技术、合作研发了“梨树模式”等黑土保护与利用关键核心技术,支撑“黑土粮仓”科技会战。首次克隆了控制大豆开花期的最大位点基因E1以及控制大豆长青春期性状的经典基因J,在国际上率先建立大豆分子设计育种理论体系和最大容量的大豆突变体库;研发和...
      • 获奖
      • 论文
      • 专著
      • 专利
      • 应用技术
      • 标准
  • 合作交流
    • 院地合作
      • 吉林省水文水资源局一行调研东北地理所并签署合作协议
      • 中铁十四局集团到东北地理所开展专题调研
      • 第十届全国玉米育种大会暨中科玉科企联合体年度工作会议在海南乐东县成功召开
      • 黑龙江三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于小东一行调研东北地理所并签署合作协议
      • 兴安盟行政公署副盟长何伟利一行调研东北地理所
      • 东北地理所与吉林省松原市长岭县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国际交流
      • 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William R. Horwath教授来东北地理所访问交流
      • 姜明参加地球观测组织(GEO)2023年会议周及部长级峰会
      • 中国科学院国际杰出学者Damià Barceló教授访问东北地理所
      • 姜明率团访问俄罗斯远东地区科研机构
      • 俄罗斯联邦科学水稻中心一行到东北地理所开展合作交流
      • 中美土壤学会“快速进化中的黑土地科学”研讨会在长春顺利召开
  • 研究生教育
    • 概况
        东北地理所是1978年恢复学位制度后,第一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现有环境科学与工程、地理学、生态学和农业资源与环境四个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
      • 导师介绍

      • 研究生会

      • 管理制度

      招生信息
      • 招生简介
      • 博士招生信息
      • 博士招生目录
      • 硕士招生信息
      • 硕士招生目录
      • 推免硕士生及直博生招生信息
      • 考试大纲及参考书相
      • 硕士试题下载
      表格下载
      • 招生用表格
      • 学籍用表格
      • 论文与学位用表格
      • 教师用表格
      • 毕业
      • 联合培养表格
      • 其它
  • 党群园地
  • 科学传播
    • 科普动态
      • 东北地理所举办第十九届公众科学日活动
      • 童心探科学 筑梦新时代
      • 东北地理所举办“中国科学院科学节·2022”活动
      • 东北地理所举办第十八届公众科学日系列科普活动
      • 东北地理所举办中科院第四届科学节活动
      • 东北地理所举行中科院第十七届公众科学日活动
      科普文章
      • 【科学大院】达尔文眼中“人类最值得信赖的朋友”,现在的处境有多危险?
      • 【科学大院】2022年中国新补充10343个物种,其中最多的是……
      • 【科学大院】灌木“步步入侵”,草原“何去何从”
      • 【中科院之声】野火对于野草,是敌是友?
      • 【科学大院】亮如白昼的夜里,有些植物处境艰
      • 【科学大院】如何保护黑土?有一个“偷懒”的办法
      科普图片/视频
      • 【哔哩哔哩直播2023中科院跨年演讲】邹文秀:“龙江模式”——保护黑土地 共筑大粮仓
      • 关义新-“用好养好”东北黑土
  • 信息公开
    • 工作信息

      相关规定

      • 信息公开规定
      • 信息公开指南
      • 信息公开目录

      年度报告

      • 2019年度信息公开工作报告
      • 2018年度信息公开工作报告

      组织机构

      • 工作机构
      • 监督机构
      主动公开

      基本信息

      • 单位概况
      • 机构设置
      • 现任领导
      • 发展规划

      规章制度

      • 机构管理
      • 科研活动管理
      • 人事教育管理

      科学研究

      • 研究领域
      • 研究成果

      财政经费

      • 预算决算

      人事人才

      • 人才队伍
      • 招生与培养
      • 人才招聘

      合作交流

      • 国际交流
      • 院地合作
      • 国际会议

      科学传播

      • 科普知识

      年度统计与出版物

      • 出版物
  • 首 页
  • 所况介绍
    • 机构简介
    • 所长致辞
    • 现任领导
    • 历任领导
    • 学术委员会
    • 学位委员会
    • 历史沿革
    • 园区风貌
  • 机构设置
    • 直属机构
    • 科研系统
      • 黑土地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
      • 湿地生态与环境重点实验室(学科组群)
      • 遥感与地理信息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区域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管理系统
      • 党委办公室
        • 部门简介
      • 办公室
        • 部门简介
        • 制度文件
      • 科研计划处
        • 部门简介
        • 制度文件
      • 重大项目办公室
        • 部门简介
      • 人事教育处(研究生教育管理部)
        • 部门简介
        • 制度文件
      • 财务处
        • 部门简介
        • 常用信息
      • 条件保障处
        • 部门简介
        • 制度文件
      • 监督审计处
        • 部门简介
      • 农业技术中心综合办公室(含党办)
        • 部门简介
      • 农业技术中心科研计划
        • 部门简介
      • 农业技术中心人事教育处
        • 部门简介
      • 农业技术中心财务管理处
        • 部门简介
    • 支撑系统
      • 信息中心
      • 学术期刊中心
      • 公共技术中心
    • 野外平台
      • 东北湿地观测研究网络
      • 东北农业监测网络
      • 长春净月潭遥感实验站
  • 人才建设
    • 院士
      • 院士
    • 国家基金委人才
      •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
      • 国家优秀青年基金
    • 院级人才
      • 关键技术人才及技术支撑人才
      • 王宽诚产研人才、区域发展青年学者
      • 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
    • 部委人才
      • 农业农村部
      • 国家林草局
    • 兴土人才
      • 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类
      • 成果转化类
    • 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
      • 支撑系统
      • 管理系统
    • 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
      • 支撑系统
      • 管理系统
    • 中级专业技术人员
      • 支撑系统
      • 管理系统
    • 特别研究助理
      • 湿地生态与环境重点实验室(学科组群)
      • 大豆分子设计育种重点实验室(学科组群)
      • 黑土区农业生态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农业资源利用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盐碱地农业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遥感与地理信息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区域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博士后
      • 中国科学院湿地生态与环境重点实验室(学科组群)
      • 中国科学院大豆分子设计育种重点实验室(学科组群)
      • 黑土区农业生态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农业资源利用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盐碱地农业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遥感与地理信息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区域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表格下载
      • 流程
      • 进站
      • 中期
      • 出站
      • 其他
  • 科研成果
    • 概要
    • 获奖
    • 论文
    • 专著
    • 专利
    • 应用技术
    • 标准
  • 合作交流
    • 院地合作
    • 国际交流
  • 研究生教育
    • 概况
    • 招生信息
      • 招生简介
      • 博士招生信息
      • 博士招生目录
      • 硕士招生信息
      • 硕士招生目录
      • 推免硕士生及直博生招生信息
      • 考试大纲及参考书相
      • 硕士试题下载
    • 导师介绍
      • 博士导师
      • 学术型硕士导师
      • 专业型硕士导师
    • 研究生会
    • 管理制度
    • 表格下载
      • 招生用表格
      • 学籍用表格
      • 论文与学位用表格
      • 教师用表格
      • 毕业
      • 联合培养表格
      • 其它
  • 党群园地
  • 科学传播
    • 科普动态
    • 科普文章
    • 科普图片/视频
  • 信息公开
    • 信息公开规定
    • 信息公开指南
    • 信息公开目录
    • 依申请公开
      • 在线申请-公民
      • 在线申请-法人/其他组织
    • 信息公开年度报告
    • 信息公开联系方式
    • 预算决算
  1.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动态    传媒扫描
传媒扫描

【中国科技网】藏粮于技迎丰年

来源:中国科技网

来源:中国科技网   |  发布时间:2025-09-23   |  【 大  中  小 】

  编者按秋分至,秋收忙。今天,我们迎来了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5年间,一大批农业技术走向田间地头、大江大洋,让土更肥、米更香、鱼更鲜。本报推出丰收节特刊,讲述科技兴农的鲜活故事。

图为科技日报9月23日8版丰收节特刊。

  差异化保护“耕地中的大熊猫”

  科技日报记者朱虹 通讯员张克华

  金秋九月的北大荒,风里都裹着稻谷的香甜。9月7日,位于黑龙江省双鸭山市友谊县的友谊农场第九管理区第六作业站的稻田里,9台履带式收割机轰隆隆地穿梭,将金黄的稻穗精准撸下,把秸秆瞬间碎成小段,像撒芝麻似地铺在田埂间。

  “这些秸秆埋进土里,就是黑土的‘营养餐’。”农户老张蹲下身,抓起一把混着碎秸秆的黑土,手指一捻,满是松软的土粒,“这法子我们用了10年,现在地里的土和以前相比,黑得发亮,我们种庄稼也更有劲头。”

  黑土地是“耕地中的大熊猫”。在友谊农场智慧农业中心,另一番“黑土守护”场景正在上演。在近10米长的高清大屏前,技术人员轻点鼠标,屏幕上的耕地地图便“活”了起来,5种颜色的标注把每块地的土壤肥力、产能潜力等信息画得明明白白。

  “这可不是普通地图,是给耕地拍的‘全身 CT’。”技术人员指着屏幕里的数据解释,“‘地块画像’就像给土地‘刷脸’,卫星、无人机、地面传感器一起上,把土壤养分、退化情况等数据全部汇总。现在哪块地缺啥、怕啥,大屏一看就知道,比老经验准多了。”

  “有了这‘画像’,就能‘对症下药’。”友谊农场党委书记尹显洪举例说,今年春天雨水多,他们根据“画像”里的土壤湿度数据,指导不同区域错峰播种;施肥时,根据土壤养分数据绘制变量施肥“处方图”,实现“缺啥补啥、精准供给”。

  友谊农场的探索,正是北大荒农垦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大荒集团”)黑土保护的一个生动缩影。近年来,北大荒集团针对不同地块的“健康状况”,量身定制保护方案,运用工程、生物、农艺3类20项技术拼成了“黑土守护拼图”。北大荒集团联合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在友谊、二道河农场开展“黑土粮仓”项目,应用等高宽埂种植、变量施肥等综合技术,让化肥用量减少5%—10%,产量却增长了5%—10%;还应用小流域综合治理技术,让水土流失减少70%以上。在八五二农场,集团针对白浆土难题,联合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推广蓄水排涝、心土培肥技术,使15万亩白浆田变身“丰产田”。此外,北大荒集团依托佳木斯(建三江)国家农高区制定了22项保护标准,让每块黑土地都有“专属守护方案”。

  如今,差异化保护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示范区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达到45.9克/千克,比2017年多1.3克/千克;粮食产量从2020年的426.8亿斤,涨到2024年的457.6亿斤。这片黑土地,正以更具活力的姿态,为“中国饭碗”装满“中国粮”。

工作人员在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彭堡镇采摘菜心。新华社记者王鹏摄

  绿色技术筑起冬油菜病虫害防线

  科技日报记者洪敬谱 通讯员刘加华

  白露刚过,安徽省巢湖市栏杆集镇的种植大户范文柱便着手为冬油菜播种做准备。仓库里抗病品种“秦优1618”“沣油737”的种子已精选完毕,农机也检修妥当。“如今种地不用看‘老天爷’的脸色了,自从用上了高科技,油菜年年丰收!”范文柱说。

  曾几何时,范文柱也犯过愁。近年来,菌核病、蚜虫等病虫害频发,不仅影响油菜产量与品质,还增加了种植成本,每年仅农药费用就需数万元。

  2020年,正当他焦虑时,安徽农业大学专家带来了长江流域冬油菜重大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技术名称虽长,但专家的话他记在心里:防效超80%,减少施药1—2次,农药用量降30%,亩均增产约20%。

  同年,范文柱按专家指导,采取精选良种、健身栽培、合理轮作、科学施肥、精准施药等措施,效果立竿见影:油菜越冬前根系发达、茎秆粗壮,抗寒力显著增强;蕾薹花期,往年棘手的菌核病得到有效控制。范文柱说,全年施药次数减少后,防治效果反而提升,苗出得齐、长得壮。更让他欣喜的是角果期的变化,他说:“以前结荚常有空瘪,现在角果饱满、籽粒紧密,亩产从原来的280斤提高到去年的近400斤。”

  这项绿色防控技术,源自安徽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教授潘月敏团队的长期研发。潘月敏介绍,长江流域油菜病虫害复杂,仅菌核病就时常导致减产10%—30%。自2007年起,在安徽农业大学教授高智谋的带领下,团队系统解析油菜主要病虫害成灾规律,研发高效低毒药剂与生物防治制剂,集成了以“抗性品种+健身栽培+生物防治+精准施药”为核心的技术模式。

  “我们通过建示范区、开展技术培训,推动绿色防控技术在合肥、芜湖、安庆等主产区落地。”团队骨干成员羊国根说,该技术不仅促油菜增产提质,还减少了污染,更为国家油料供给安全提供重要支撑。

  2016年以来,该技术仅在安徽就推广2136.35万亩,近3年累计推广1639万亩,挽回油菜籽损失超3.4亿公斤,新增纯收益25.44亿元,被农业农村部列为2025年农业主推技术。

  潘月敏表示,为应对气候变化与种植结构调整挑战,团队将围绕油菜重要病虫害智能监测预警、绿色防控技术创新、生物防治产品创制等进行攻关,在该技术的基础上集成长江流域油菜全程轻简化绿色防控技术体系,保障我国油料供应安全。

在青岛国家深远海绿色养殖试验区,工作人员展示刚收获的大西洋鲑。新华社发(俞方平摄)

  陆海接力优化水产养殖

  科技日报记者宋迎迎

  日前,在山东烟台长岛南隍城岛离岸78公里处,一尾尾许氏平鲉在“经海001号”深远海坐底式智能网箱内翻腾跳跃。烟台经海海洋渔业有限公司养殖事业部经理吕建国站在岸边告诉记者,这批鱼首先在陆基工厂化车间进行苗种早期培育,后转运至近岸小网箱进行苗种中间培育,长至一定规格后,再搬至“经海001号”进行养殖。

  “经过12个月的陆海接力养殖,目前最大的鱼达到1斤重,多数已经达到了上市标准。本次养成的鱼预计有500吨以上,目前已预售一空。”吕建国说。

  许氏平鲉对养殖水域水质、水温、光照等条件要求高,对外界环境变化敏感,若管理不当,便会影响养殖效率与成鱼品质。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联合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探索的深远海陆海接力养殖技术,破解了这一难题。

  “深远海陆海接力养殖技术,就是在陆地—近海—深远海进行接力养殖,形成陆地工厂育苗、近海网箱培育大规格苗种、深远海养殖设施养殖成品的技术模式。”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徐永江介绍,该技术极大缓解了近海养殖压力,提高了养殖成活率,缩短了养殖周期,提升了品质。经过陆海接力,斑石鲷、黄条鰤等鱼类在深远海养殖条件下的生长速度,比在传统工厂化车间养殖条件下的生长速度提高20%以上,总体效益提升25%以上。与传统近岸小网箱养殖相比,该模式大幅节约成本,综合效益提高30%以上。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关长涛介绍,该技术适用于目前我国海域所有类型的深远海养殖设施,包括工程化围栏、深海坐底式智能网箱、桁架式网箱、养殖工船等。目前,该技术已在山东、浙江、福建、广东、海南等地的深远海养殖区应用。“近3年来,黄渤海区、东海区、南海区示范深远海大型设施,通过陆海接力模式养殖花鲈、许氏平鲉等鱼类1300余万尾,养殖成活率在92%以上,经济效益累计超5亿元。”徐永江说。

  “深远海陆海接力养殖技术有利于近海水域环境保护和资源养护,具有明显的生态效益。”关长涛说,这一模式带动了种苗、装备、饲料、加工、物流等行业的发展,形成新的养殖产业链条,为我国深远海养殖提供了“养什么、怎么养”的技术方案,也为海水养殖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科技赋能花生耕种管护

  科技日报记者孙越 通讯员王心元

  金秋时节,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花生田的土壤里,藏着一个个饱满的“金疙瘩”。双塔镇花生种植大户刘孝胜就地拔出两株花生给记者看:“这果多好!自从俺们用上了周教授的花生种植管理技术,种植省力了,病害减少了,产量增加了,村里人人都高兴。今年亩产预计能达到750斤!”

  让刘孝胜赞不绝口的是河南农业大学教授周琳团队研发的花生病虫害“耕种管护”融合配套绿色防控技术。民权县是河南省大果型花生主要产区,常年种植面积达40多万亩。过去,由于耕种管收流程不够规范、农民缺乏科学的田间管理意识,花生病虫害频发,严重制约了花生产业发展。2023年以来,河南省花生绿色生产产业(民权县)科技特派员服务团带着“科技处方”扎根田间,从耕种到管护,为花生生长筑起“防护网”。

  周琳告诉记者,这套技术集成应用深翻改土、合理轮作、选种抗病优质高产品种、杀菌杀虫一体化种子处理、适时播种、起垄栽培、合理密植及排灌等绿色防控措施,实现了花生生产农机农艺融合、良种良法配套、生产生态协调。

  这项技术已成为民权县花生高产稳产的“秘籍”,吸引十里八乡的村民们慕名来“取经”。

  “为什么今年的白绢病特别严重?白绢病的菌核在干燥条件下更易存活,去年秋冬和今年春夏普遍干旱,到了夏天温度上来,再一下雨,菌丝就像豆芽一样生长出来,侵染生长期的花生。它还能侵染大豆、甘薯、辣椒、番茄、白术等600多种植物,大家要高度重视这个病害的防治……”在双塔镇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基地,周琳坐在一张小课桌前上了一堂干货满满的“乡村大课堂”。现场座无虚席,门外挤满了前来听课的“学生”。

  “十里八乡的农户听说我们花生种得好,都赶来学这个技术。教室坐不下,就一个村或者一个乡镇派代表来学。”双塔镇双丰种植合作社社长张兴隆说。

  如今,这项技术已在民权县建立4个核心示范基地,推广面积7.8万亩,使花生病虫发生率控制在3%—5%,亩均增产11%以上、增收200元左右,还带动兰考、宁陵等周边地区100多户农户发展花生种植。“我们的花生品质提上去了,收购价每斤比往年高了0.2元,合作社年增收超20万元。”张兴隆开怀地笑了。

  新品种颠覆传统稻作模式

  科技日报记者赵汉斌

  在云南省玉溪市新平县,300余亩的多年生稻核心试验基地,沉甸甸的稻穗随风摇曳。“这是多年生稻‘云大27’和‘云大111’新品种试验示范田块。今年已是第二年试种了,依然保持亩产吨粮,应用潜力可观。”云南大学教授、多年生稻研发团队负责人胡凤益欣慰地说。他拨开稻株基部分蘖,只见再生芽密密麻麻,长势喜人。

  “多数水稻是一年生草本植物,每年需要育秧、插秧,而多年生稻通过地下茎腋芽的越冬再生能力,实现了多年生。”胡凤益说,多年生稻就像韭菜一样,割完一茬还能再长,从根本上改变了稻作模式。

  这项技术的培育历经20多年。截至目前,云南省已审定了6个多年生稻品种,2个新品种将于今年底完成区试。与此同时,“一种两收”“一种多收”“多年稻秋播育秧”等配套栽培技术也逐步完善。

  在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勐遮镇曼拉村民小组,村民岩哈花家的50亩多年生稻田已持续收获6年多。他告诉记者:“一年两季,单是种子和人工费,每亩可以省六七百元。省下的,就是净赚的!”

  胡凤益介绍,在西双版纳、德宏、文山、普洱等地,多年生稻产量稳定,周年两季亩产超950公斤。2025年,在玉溪市新平县,多年生稻周年亩产达到1033.8公斤。

  近年来,胡凤益团队还在广西南宁、百色、合浦等地建立了多年生稻试验示范基地。目前,各地已累计试验示范40余万亩。

  基于多年生稻“一次播种、连续收获”的创新特性,这项农业技术累计为农民节省种子、人工、机械等生产成本超55亿元,带动主产区户均年增收3200元以上。

  作为联合国粮农组织推荐的“可持续稻作技术”,多年生稻还在缅甸、老挝、孟加拉国、乌干达、布隆迪、马拉维、尼日利亚、塞内加尔等国开展试验示范,2025年海外示范面积达8万亩。

  “多年生稻的推广助力解决粮食增产问题,契合发展中国家的现实需求。”胡凤益介绍,团队已为东南亚国家培训技术人员、留学生等200余人次,并为其提供本土化种植方案。

农机手驾驶联合收割机在贵州省绥阳县旺草镇收割水稻(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李前勇摄)

  化控技术壮实小麦“腰杆”

  科技日报记者梁乐

  又是一个丰收季。在新疆伊犁州察布查尔县的麦田里,小麦种植户娄广威抓起一把麦穗认真地清点起来。“麦穗一般也就20多个籽,今年达到40个,长得可壮实了,秆子硬,个子刚好。”娄广威告诉记者,今年他家的冬小麦单产达到730公斤。

  娄广威将高产归功于这两年采用的化控新技术。“以前小麦经常会出现倒伏,我们没有好的处理办法,去年我们采用了化控技术,用很低的成本解决了倒伏难题,当年就实现了粮食增产。”娄广威说。

  娄广威口中的化控技术,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科学院联合中国农业大学研发的荒漠绿洲小麦化控防倒抗逆增产关键技术。

  不仅是察布查尔县,在有着“小麦之乡”之称的新疆奇台县,化控技术的应用也让小麦增产更有底气。今年7月,在老奇台镇牛王宫村进行的现场测产中,在品种、播期、肥水管理完全一致的情况下,采用以化控为核心技术的小麦抗逆绿色丰产栽培技术体系后,平均亩产较对照田提高10.5%。

  近年来,新疆、甘肃等西北荒漠绿洲农业区普遍推广小麦合理密植技术,对粮食增产发挥巨大作用。但密植也降低了田间通风透光率和植株茎秆强度,叠加肥水管理不科学、刮风、降雨等因素,小麦倒伏问题突出,造成减产10%—30%。对此,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雷斌带领的团队持续探索小麦防倒抗逆调控机制,构建了“核心化控+配套栽培+农业气象”技术体系,突破了倒伏与逆境影响小麦高产的瓶颈。

  雷斌解释说,整套技术以作物化控技术为核心,配套抗逆品种、种子包衣、精细整地、精准播种等关键技术,形成“播前种子处理—拔节前药剂调控—后期水肥剂协同”的系统化控防倒增产方案,实现齐苗壮苗保群体、科学调控强个体、防风耐热增粒重,兼具轻简栽培、安全高效等特点。

  近3年来,雷斌带领团队不断加大技术推广力度,在新疆、甘肃、陕西、青海、宁夏等地累计推广应用1000多万亩。

责任编辑:骆香茹


附件下载:

版权所有 ©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吉ICP备05002032号-1 吉公网安备22017302000214号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北区盛北大街4888号 邮编:130102
电话:+86 431 85542266 传真:+86 431 85542298 Email:iga@iga.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