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日报·彩练新闻】盐碱地奏响“茭”响曲!最高亩产近3000公斤
时值九月,秋意渐浓。白城市多个茭白种植示范区以滚滚绿浪昭示着丰收的喜悦。9月25—26日,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文波龙团队在白城市组织专家开展盐碱地茭白种植现场测产,国家特色蔬菜产业技术体系“茭白品种改良”岗位专家、浙江省金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张尚法担任测产专家组组长。测产结果显示,重度盐碱地首次种植茭白壳茭亩产超过1300公斤,轻度盐碱地壳茭亩产达2988.5公斤。
两天时间里,专家们分别在镇赉县和大安市的三个示范区进行了实地测产。主要示范技术包括耐盐碱茭白品种、寄秧育苗、抗逆栽培、水肥高效管理等。三份测产报告不仅详细记录了壳茭亩产、单个壳茭及单个净茭的平均重量等数据,还记录了地上鲜草产量。在本次测产的示范田中,鲜草产量最高达到每亩5069.2公斤,最少的也有3114.9公斤。专家们认为,如此丰富的生物量,无论就地还田还是作为饲草都很可观。
通过实地考察、测产,专家们一致认为:茭白耐盐碱性较强,品质好、产量高,对盐碱地土壤改良潜力大,以苏打盐碱地种植茭白,生物改良与特色利用关键技术具有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张尚法表示,这不仅是一次产量的验证,更是一条盐碱地变“致富田”路径的证明。
今年是文波龙团队联合企业在盐碱生境开展茭白规模化示范种植的第三个年头。“今年是我们盐碱地茭白种植发展较快的一年,规模接近5000亩,也是新技术突破、应用较多的一年”。文波龙说。记者注意到,测产地块包括了不同盐碱程度土壤、栽培年限。更广阔的示范面积、更多样的土壤条件,产生了更丰富的样本。文波龙表示,接下来,他们要进行深入的植物、土壤样品采集和分析,以更加翔实的数据总结技术应用效果,指导科学种植,为盐碱地改良、利用提供兼顾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优质方案。
责任编辑:张添怡
审核:李开宇
终审:李亚东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