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 页
  • 所况介绍
    • 机构简介
    • 所长致辞
    • 现任领导
    • 历任领导
    • 学术委员会
    • 学位委员会
    • 历史沿革
    • 园区风貌
  • 机构设置
    • 直属机构
    • 科研系统
      • 黑土地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
      • 湿地生态与环境重点实验室(学科组群)
      • 遥感与地理信息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区域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管理系统
      • 党委办公室
        • 部门简介
      • 办公室
        • 部门简介
        • 制度文件
      • 科研计划处
        • 部门简介
        • 制度文件
      • 重大项目办公室
        • 部门简介
      • 人事教育处(研究生教育管理部)
        • 部门简介
        • 制度文件
      • 财务处
        • 部门简介
        • 常用信息
      • 条件保障处
        • 部门简介
        • 制度文件
      • 监督审计处
        • 部门简介
      • 农业技术中心综合办公室(含党办)
        • 部门简介
      • 农业技术中心科研计划处
        • 部门简介
      • 农业技术中心人事教育处
        • 部门简介
      • 农业技术中心财务管理处
        • 部门简介
    • 支撑系统
      • 学术期刊中心
      • 信息中心
      • 公共技术中心
    • 野外平台
      • 东北湿地观测研究网络
      • 东北农业监测网络
      • 长春净月潭遥感实验站
  • 人才建设
    • 院士
      • 院士
    • 国家基金委人才
      •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
      • 国家优秀青年基金
    • 院级人才
      • 关键技术人才及技术支撑人才
      • 王宽诚产研人才、区域发展青年学者
      • 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
    • 部委人才
      • 农业农村部
      • 国家林草局
    • 兴土人才
      • 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类
      • 成果转化类
    • 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
      • 支撑系统
      • 管理系统
    • 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
      • 支撑系统
      • 管理系统
    • 中级专业技术人员
      • 支撑系统
      • 管理系统
    • 特别研究助理
      • 湿地生态与环境重点实验室(学科组群)
      • 大豆分子设计育种重点实验室(学科组群)
      • 黑土区农业生态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农业资源利用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盐碱地农业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遥感与地理信息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区域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博士后
      • 中国科学院湿地生态与环境重点实验室(学科组群)
      • 中国科学院大豆分子设计育种重点实验室(学科组群)
      • 黑土区农业生态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农业资源利用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盐碱地农业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遥感与地理信息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区域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表格下载
      • 流程
      • 进站
      • 中期
      • 出站
      • 其他
  • 科研成果
    • 概要
    • 获奖
    • 论文
    • 专著
    • 专利
    • 应用技术
    • 标准
  • 合作交流
    • 院地合作
    • 国际交流
  • 研究生教育
    • 概况
    • 招生信息
      • 招生简介
      • 博士招生信息
      • 博士招生目录
      • 硕士招生信息
      • 硕士招生目录
      • 推免硕士生及直博生招生信息
      • 考试大纲及参考书相
      • 硕士试题下载
    • 导师介绍
      • 博士导师
      • 学术型硕士导师
      • 专业型硕士导师
    • 研究生会
    • 管理制度
    • 表格下载
      • 招生用表格
      • 学籍用表格
      • 论文与学位用表格
      • 教师用表格
      • 毕业
      • 联合培养表格
      • 其它
  • 党群园地
  • 科学传播
    • 科普动态
    • 科普文章
    • 科普图片/视频
  • 信息公开
    • 信息公开规定
    • 信息公开指南
    • 信息公开目录
    • 依申请公开
      • 在线申请-公民
      • 在线申请-法人/其他组织
    • 信息公开年度报告
    • 信息公开联系方式
    • 预算决算
  • 新闻动态
    • 重要新闻
    • 综合新闻
    • 党群工作
    • 科研动态
    • 传媒扫描
  • 其他
    • 招聘启事
    • 通知公告
    • 学术报告
    • 联系我们
  • 重大项目管理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中国泥炭地碳库演变规律与稳定性维持机制
      • 黑土农田土壤健康的维持及调控机制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
      • 人工草地生产力形成机理与调控途径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 主要经济作物分子设计育种
      • 中高纬度湿地系统对气候变化响应
      • 东北苏打盐碱地生态治理关键技术研发
      • 东北典型退化湿地恢复与重建技术与示范
      • 东北黑土区侵蚀沟生态修复关键技术研发与集成示范
      • 哈尔滨-长春城市群大气污染联防联控
      • 长白山水资源高效利用及其安全保障
      • 黑土地侵蚀退化功能重建机制与阻控技术
      • 黑土地耕地质量多尺度天空地立体监测技术与预警系统
      • 东北沼泽湿地生境功能提升技术与应用
      • 黑土地农用土壤质量退化过程与阻控途径
      • 松嫩平原西部苏打盐碱地障碍消减与适生盐碱作物栽培技术和示范
      • 城市生物多样性提升技术与示范
      • 东北典型沼泽植物种源补给与种子萌发诱导技术与应用
      • 湿地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风险评估及生态安全调控
      • 干旱半干旱区典型退化湿地恢复与功能提升关键技术及应用
      • 旱作黑土地保育保护性耕作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
      • 黑土地土壤生物资源禀赋配置与生产功能协同提升技术研究与示范
      • 东北黑土侵蚀退化数字化评价与智慧阻控
      • 黑土区资源优化配置与生态景观构建关键技术
      • 东北黑土区典型除草剂高效消减与精准修复技术
    • 科技基础资源调查
      • 中国沼泽湿地资源及其主要生态环境效益综合调查
      • 中国北方内陆盐碱地植物种质资源调查
      • 中国东部农区土壤动物多样性调查
      • 中国主要沼泽湿地植物种质资源调查
      • 中国东北黑土区农田土壤资源与健康状况调查
      • 中国主要天然林区土壤动物多样性调查
  • 专栏
    • 文献资源
    • 分析测试部
    • 学术期刊
    • 数据中心
      • 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中心——黑土与湿地分中心
      • 科学数据银行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科学数据社区
      •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科学数据中心
  • 专题
  • 快捷通道
  • 邮箱
  • ARP
  • 内网
  • 网站地图
  • ENGLISH
  • 农业技术中心
  • 中国科学院
  • 邮箱
  • ARP
  • 内网
  • 网站地图
  • ENGLISH
  • 农业技术中心
  • 中国科学院
  • 首 页
  • 所况介绍
    • 机构简介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是中国科学院设在东北地区的综合性地理学、农学、生态学、环境科学与技术研究机构和人才培养基地,于2002年由原中国科学院长春地...
      • 历任领导
      • 学术委员会
      • 学位委员会
      • 历史沿革
      • 园区风貌
      现任领导
      • 姜明

        所长

      • 王宗明

        党委书记
        副所长

      • 李向楠

        副所长

      • 李禄军

        副所长

      • 范存波

        党委副书记
        纪委书记

      • 祝惠

        副所长

      所长致辞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于2002年3月经中国科学院批准,由成立于1958年的中国科学院长春地理研究所和成立于1978年的中国科学院黑龙江农业现代化研究所整合组建而成,是中国科学院设立在东北地区的综合性地理学、农学、生态学、环境科学与技术研究机构和人才培养基地,2002进入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序列...
  • 机构设置
    • 直属机构
      • 农业技术中心
      科研系统
      • 黑土地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
      • 湿地生态与环境重点实验室(学科组群)
      • 遥感与地理信息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区域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管理系统
      • 党委办公室
      • 办公室
      • 科研计划处
      • 重大项目办公室
      • 人事教育处(研究生教育管理部)
      • 财务处
      • 条件保障处
      • 监督审计处
      • 农业技术中心综合办公室(含党办)
      • 农业技术中心科研计划处
      • 农业技术中心人事教育处
      • 农业技术中心财务管理处
      支撑系统
      • 信息中心
      • 学术期刊中心
      • 公共技术中心
      野外平台
      • 东北湿地观测研究网络
      • 东北农业监测网络
      • 长春净月潭遥感实验站
  • 人才建设
    • 概况
        东北地理所现有各类职工500余人,80%以上具有研究生学历。历年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双聘院士7人,国家百千万、杰青、优青等国家级人才计划10余人,院级人才计划30余人。国家“973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项目首席科学家10余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60余人。
      • 院士
      • 国家基金委人才
      • 院级人才
      • 部委人才
      • 兴土人才
      • 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
      • 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
      • 中级专业技术人员
      • 特别研究助理
  • 科研成果
    • 概要
        60年的耕耘,东北地理所取得了累累的科研硕果。创建了我国湿地学科理论体系,揭示我国湿地形成与发育规律、土壤关键过程与生态功能,研发退化沼泽近自然综合恢复关键技术、湿地植被快速恢复技术和湿地苇-蟹/鱼-稻复合生态模式。阐明了黑土演化过程与驱动机制,揭示了黑土退化特征和肥力调控机理,研发了黑土地肥沃耕层构建关键技术、作物高光效新型种植模式、侵蚀黑土综合防治技术、合作研发了“梨树模式”等黑土保护与利用关键核心技术,支撑“黑土粮仓”科技会战。首次克隆了控制大豆开花期的最大位点基因E1以及控制大豆长青春期性状的经典基因J,在国际上率先建立大豆分子设计育种理论体系和最大容量的大豆突变体库;研发和...
      • 获奖
      • 论文
      • 专著
      • 专利
      • 应用技术
      • 标准
  • 合作交流
    • 院地合作
      • 吉林省水文水资源局一行调研东北地理所并签署合作协议
      • 中铁十四局集团到东北地理所开展专题调研
      • 第十届全国玉米育种大会暨中科玉科企联合体年度工作会议在海南乐东县成功召开
      • 黑龙江三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于小东一行调研东北地理所并签署合作协议
      • 兴安盟行政公署副盟长何伟利一行调研东北地理所
      • 东北地理所与吉林省松原市长岭县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国际交流
      • 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William R. Horwath教授来东北地理所访问交流
      • 姜明参加地球观测组织(GEO)2023年会议周及部长级峰会
      • 中国科学院国际杰出学者Damià Barceló教授访问东北地理所
      • 姜明率团访问俄罗斯远东地区科研机构
      • 俄罗斯联邦科学水稻中心一行到东北地理所开展合作交流
      • 中美土壤学会“快速进化中的黑土地科学”研讨会在长春顺利召开
  • 研究生教育
    • 概况
        东北地理所是1978年恢复学位制度后,第一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现有环境科学与工程、地理学、生态学和农业资源与环境四个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
      • 导师介绍

      • 研究生会

      • 管理制度

      招生信息
      • 招生简介
      • 博士招生信息
      • 博士招生目录
      • 硕士招生信息
      • 硕士招生目录
      • 推免硕士生及直博生招生信息
      • 考试大纲及参考书相
      • 硕士试题下载
      表格下载
      • 招生用表格
      • 学籍用表格
      • 论文与学位用表格
      • 教师用表格
      • 毕业
      • 联合培养表格
      • 其它
  • 党群园地
  • 科学传播
    • 科普动态
      • 东北地理所举办第十九届公众科学日活动
      • 童心探科学 筑梦新时代
      • 东北地理所举办“中国科学院科学节·2022”活动
      • 东北地理所举办第十八届公众科学日系列科普活动
      • 东北地理所举办中科院第四届科学节活动
      • 东北地理所举行中科院第十七届公众科学日活动
      科普文章
      • 【科学大院】达尔文眼中“人类最值得信赖的朋友”,现在的处境有多危险?
      • 【科学大院】2022年中国新补充10343个物种,其中最多的是……
      • 【科学大院】灌木“步步入侵”,草原“何去何从”
      • 【中科院之声】野火对于野草,是敌是友?
      • 【科学大院】亮如白昼的夜里,有些植物处境艰
      • 【科学大院】如何保护黑土?有一个“偷懒”的办法
      科普图片/视频
      • 【哔哩哔哩直播2023中科院跨年演讲】邹文秀:“龙江模式”——保护黑土地 共筑大粮仓
      • 关义新-“用好养好”东北黑土
  • 信息公开
    • 工作信息

      相关规定

      • 信息公开规定
      • 信息公开指南
      • 信息公开目录

      年度报告

      • 2019年度信息公开工作报告
      • 2018年度信息公开工作报告

      组织机构

      • 工作机构
      • 监督机构
      主动公开

      基本信息

      • 单位概况
      • 机构设置
      • 现任领导
      • 发展规划

      规章制度

      • 机构管理
      • 科研活动管理
      • 人事教育管理

      科学研究

      • 研究领域
      • 研究成果

      财政经费

      • 预算决算

      人事人才

      • 人才队伍
      • 招生与培养
      • 人才招聘

      合作交流

      • 国际交流
      • 院地合作
      • 国际会议

      科学传播

      • 科普知识

      年度统计与出版物

      • 出版物
  • 首 页
  • 所况介绍
    • 机构简介
    • 所长致辞
    • 现任领导
    • 历任领导
    • 学术委员会
    • 学位委员会
    • 历史沿革
    • 园区风貌
  • 机构设置
    • 直属机构
    • 科研系统
      • 黑土地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
      • 湿地生态与环境重点实验室(学科组群)
      • 遥感与地理信息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区域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管理系统
      • 党委办公室
        • 部门简介
      • 办公室
        • 部门简介
        • 制度文件
      • 科研计划处
        • 部门简介
        • 制度文件
      • 重大项目办公室
        • 部门简介
      • 人事教育处(研究生教育管理部)
        • 部门简介
        • 制度文件
      • 财务处
        • 部门简介
        • 常用信息
      • 条件保障处
        • 部门简介
        • 制度文件
      • 监督审计处
        • 部门简介
      • 农业技术中心综合办公室(含党办)
        • 部门简介
      • 农业技术中心科研计划处
        • 部门简介
      • 农业技术中心人事教育处
        • 部门简介
      • 农业技术中心财务管理处
        • 部门简介
    • 支撑系统
      • 信息中心
      • 学术期刊中心
      • 公共技术中心
    • 野外平台
      • 东北湿地观测研究网络
      • 东北农业监测网络
      • 长春净月潭遥感实验站
  • 人才建设
    • 院士
      • 院士
    • 国家基金委人才
      •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
      • 国家优秀青年基金
    • 院级人才
      • 关键技术人才及技术支撑人才
      • 王宽诚产研人才、区域发展青年学者
      • 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
    • 部委人才
      • 农业农村部
      • 国家林草局
    • 兴土人才
      • 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类
      • 成果转化类
    • 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
      • 支撑系统
      • 管理系统
    • 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
      • 支撑系统
      • 管理系统
    • 中级专业技术人员
      • 支撑系统
      • 管理系统
    • 特别研究助理
      • 湿地生态与环境重点实验室(学科组群)
      • 大豆分子设计育种重点实验室(学科组群)
      • 黑土区农业生态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农业资源利用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盐碱地农业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遥感与地理信息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区域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博士后
      • 中国科学院湿地生态与环境重点实验室(学科组群)
      • 中国科学院大豆分子设计育种重点实验室(学科组群)
      • 黑土区农业生态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农业资源利用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盐碱地农业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遥感与地理信息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区域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表格下载
      • 流程
      • 进站
      • 中期
      • 出站
      • 其他
  • 科研成果
    • 概要
    • 获奖
    • 论文
    • 专著
    • 专利
    • 应用技术
    • 标准
  • 合作交流
    • 院地合作
    • 国际交流
  • 研究生教育
    • 概况
    • 招生信息
      • 招生简介
      • 博士招生信息
      • 博士招生目录
      • 硕士招生信息
      • 硕士招生目录
      • 推免硕士生及直博生招生信息
      • 考试大纲及参考书相
      • 硕士试题下载
    • 导师介绍
      • 博士导师
      • 学术型硕士导师
      • 专业型硕士导师
    • 研究生会
    • 管理制度
    • 表格下载
      • 招生用表格
      • 学籍用表格
      • 论文与学位用表格
      • 教师用表格
      • 毕业
      • 联合培养表格
      • 其它
  • 党群园地
  • 科学传播
    • 科普动态
    • 科普文章
    • 科普图片/视频
  • 信息公开
    • 信息公开规定
    • 信息公开指南
    • 信息公开目录
    • 依申请公开
      • 在线申请-公民
      • 在线申请-法人/其他组织
    • 信息公开年度报告
    • 信息公开联系方式
    • 预算决算
  1.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动态    传媒扫描
传媒扫描

【人民网】“十四五”以来东北黑土区累计治理侵蚀沟3.3万条,保护和恢复耕地792万亩——保护好“耕地中的大熊猫”

来源:人民网

来源:人民网   |  发布时间:2025-02-21   |  【 大  中  小 】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黑土地保护作为一件大事来抓,把黑土地用好养好。”

  黑土地被誉为“耕地中的大熊猫”。侵蚀沟是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危害的集中表现。

  近年来,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和部门高度重视东北黑土区侵蚀沟治理,加大治理力度。经过治理的侵蚀沟沟头溯源、沟底下切、沟岸扩张基本得到控制。

  系统治理,增加耕地面积、提升粮食产量

  吉林省通化县三棵榆树镇增胜村,田里的一处侵蚀沟向远处延伸。一根根柳条编织成网,围在成排的柳桩上,就像一道防护墙护着黑土地。

  “这侵蚀沟可算治理好了!”增胜村村民王金龙说,“过去,下大雨时,水流经常裹着泥沙冲毁耕地,影响收成。”

  这样的侵蚀沟在通化县有5278条,成为黑土地上的“伤疤”。通化县水土保持工作站站长高松海介绍:“我们累计治理1645条侵蚀沟,减少了黑土地水土流失,提高了耕地质量。”

  什么是侵蚀沟?“简单来说,就是水流冲刷出来的大沟、长沟。”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教授刘宝元解释,侵蚀沟的出现标志着水力侵蚀发展到了严重阶段,需要及时治理。

  水利部专项调查成果显示:东北黑土区侵蚀沟总数量为66.67万条,沟道总长度23.24万千米,总面积4029.57平方千米,近九成属于发展型侵蚀沟。黑土区侵蚀沟直接占毁耕地面积达417.72万亩。

  黑土地上为啥容易形成侵蚀沟?“先来看气候,东北夏季降雨集中,水流较大,易冲刷成沟。春季融雪期短,上层的土已经融化了,下层的土还冻着,水流渗不下去,融雪顺着地面流,也容易冲刷出沟道来。再来看地貌,黑土区典型地貌为漫川漫岗,其特征是坡缓坡长,汇水区面积大,易在凹处形成冲刷力大的汇流。”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张兴义介绍。

  “侵蚀沟不仅直接切割和蚕食耕地、阻碍机械化耕作,还会增加河流泥沙含量,淤高河床、诱发山洪地质灾害。”水利部松辽水利委员会副主任郭海说。

  治理刻不容缓。

  2017年以来,水利部会同财政部累计安排中央资金134.2亿元,治理侵蚀沟4.04万条,其中2023年增发国债用于支持东北黑土区侵蚀沟治理项目,中央资金投入98.3亿元,治理侵蚀沟2.77万条。

  “坚持统一规划、系统治理、规模治理,优先治理黑土耕地中发展型侵蚀沟,通过填埋复垦技术,对部分侵蚀沟沟段两侧未利用地的综合整治,恢复和新增黑土耕地,保护黑土资源。”水利部水土保持司生态建设处处长冯伟说。

  治理取得明显成效。“十四五”以来,累计治理侵蚀沟3.3万条,保护和恢复耕地792万亩,每年可增加粮食综合生产能力1.9亿斤。据统计,2023年增发国债用于支持侵蚀沟治理项目,可保护耕地面积约665万亩,年增加粮食产量约1.6亿斤;恢复和新增耕地约8000亩,年可增加粮食产量约1200万斤。“侵蚀沟治理项目的实施,还能完善耕地径流调控体系,增强沟道排水能力,降低洪涝灾害风险。”冯伟表示。

  一沟一策,因地制宜柔性治理

  “沟道变农田,大伙儿心里可美了。今年春耕,这块地就能种上粮食。”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突泉县六户镇榆树村党支部书记宋耀权说,这块地原来是条400多米长的侵蚀沟,采用煤矸石填沟方法,恢复了耕地。

  “通过秸秆、煤矸石填埋等方式,可以达到消除侵蚀沟、恢复耕地的目标。治理后的侵蚀沟,沟道被‘抚平’,也便于农机田间作业。”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水利局水土保持与移民安置科科长蕊妮介绍。

  因地制宜柔性治沟。“啥叫柔性,就是就地取材,用绿色植物治理侵蚀沟。”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拜泉县水务局水土保持服务中心主任刘志文介绍,在沟槽底部、沟槽两侧铺上柳条,同时在边坡上混栽樟子松、紫穗槐、胡枝子等乔灌木。近年来,拜泉县因地制宜治理侵蚀沟2.1万条、控制水土流失面积32.4万亩。

  黑土地用上黑科技。“我们建成了东北黑土区侵蚀沟‘一张图’,66.67万条侵蚀沟的位置、类型、面积、沟长等信息在屏上一目了然,还可与遥感影像、其他基础图层叠加开展综合分析,并部署于移动端支撑外业工作。”水利部松辽水利委员会水土保持处处长赵瑞娟说。

  “治理侵蚀沟就像给黑土地进行‘皮肤护理’,按照治理措施可以分为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农业措施等,对不同的情况要制订不同的‘护理’方案,一沟一策、综合施策。”赵瑞娟说,黑土区侵蚀沟治理不是一次性工程,需要合理规划利用土地,避免过度开垦和不合理开发,加强侵蚀沟监测与预警,及时发现侵蚀风险,及早采取防治措施。

  创新机制,探索侵蚀沟治理投入新模式

  “去年我们村治好了4条侵蚀沟,汛期周边耕地一点儿没受影响,粮食产量较以前增加了2万斤左右。”辽宁省抚顺县海浪乡转山村党总支书记许洪文说。

  2025年1月10日,全国首单黑土地侵蚀沟治理工程新增耕地指标交易落地。出让方抚顺县人民政府与受让方企业签订协议,交易海浪乡5条侵蚀沟治理新增耕地16.7亩,交易额167万元,交易资金主要用于侵蚀沟治理等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及管护。

  “这一交易将侵蚀沟治理新增耕地纳入耕地占补平衡,开展新增耕地指标交易,是我国黑土地保护治理的一项突破,开辟了黑土区侵蚀沟治理的投融资新路径,对保障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冯伟表示。

  创新来自多方合力。辽宁省水利厅厅长冯东昕表示,2024年选取抚顺县作为试点县,建立省、市、县三级水利、自然资源、农业农村等部门联动工作机制,全过程各环节支持指导,探索建立收益反哺侵蚀沟治理机制。

  侵蚀沟治理面临挑战。“目前,东北黑土区侵蚀沟治理仍面临治理任务重、投入不足、治理成果不稳固等问题。”水利部水土保持司副司长陈琴表示,一些地方在治理侵蚀沟时,对侵蚀沟上方汇水坡地未同步建设排水体系,坡地在没有固定排水通道情况下,每年仍有新增侵蚀沟形成。

  “下一步,水利部将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加大治理投入,指导地方政府利用国债、地方政府专项债等资金加大投入,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侵蚀沟治理,探索建立侵蚀沟治理新增耕地指标交易等投入循环机制,形成多元投入格局,加快侵蚀沟治理速度。”陈琴表示,要加强规划统筹,协同推进侵蚀沟治理、坡耕地综合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保护性耕作等黑土地保护相关项目,形成有效合力;督促指导地方落实侵蚀沟治理管护责任,加强工程后期运行管护,确保治一条、成一条、发挥效益一条。

  (责编:赵爽、张齐)


附件下载:

版权所有 ©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吉ICP备05002032号-1 吉公网安备22017302000214号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北区盛北大街4888号 邮编:130102
电话:+86 431 85542266 传真:+86 431 85542298 Email:iga@iga.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