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理所在气候与地形对洲际土壤有机碳分布的控制作用方面取得新进展
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在全球碳循环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是全球最大的陆地有机碳库。然而,关于中国东北黑土区(NEC)和北美密西西比河流域黑土区(MNA)SOC含量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与环境因子(气候、地形等)的关系仍不清晰,制约了跨区域碳管理与精准保护的科学支撑。
针对上述问题,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农业遥感学科组的研究人员,以中美两大典型黑土区为研究对象,构建涵盖5–50 km分辨率的多尺度体系,整合气温、降水、海拔、坡度、经度与纬度等环境协变量,并引入随机森林和可解释分析方法,系统识别SOC空间变异的主导气候与地形因子及其尺度转换阈值,形成面向不同尺度的SOC评估框架。
研究结果显示,在NEC,SOC以30–40 g/kg区间为主(占地区面积的27.32%),且在较低含量区间分布更为分散;而在MNA,同一含量区间占比更高(35.92%)。空间变异在尺度上存在差异:NEC在较细尺度(5–10 km)呈现更高的异质性;MNA则在较大尺度(20–50 km)变异性更为显著。在较小尺度(≤20 km),坡度与海拔等地形因素主要调控SOC,而在较大尺度(>20 km),气温与降水等气候因素占据主导。就区域特征而言,NEC的SOC对气温高度敏感,在1℃至5℃之间出现明显下降;而MNA在较低温度范围(−4℃至5℃)变化相对平稳,只有当温度超过8℃后才出现显著降低。从地理分布看,NEC的SOC在较高纬度(>47°N)与较高海拔(可达1700 m)处达到峰值;MNA则在中纬度(43°–45°N)与中等海拔(400–600 m)处出现峰值。上述发现强调了在黑土区开展SOC评估与管理时必须遵循尺度依赖与区域差异化的策略。
图1. 中国东北黑土区(NEC)与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黑土区(MNA)土壤有机碳(SOC)对比
该研究发表在农林科学领域1区Top期刊Catena上,由农业遥感学科组科研助理李勇(第一作者)、助理研究员罗冲(通讯作者)和刘焕军研究员等人共同完成。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2401460)和黑土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青年科学家创新基金(2023HTDGZ-QN-01)联合资助。
论文标题:
Climatic and topographic controls on soil organic carbon distribution across continents
发表期刊:
Catena
论文全文链接:
https://authors.elsevier.com/a/1llsE1Dk5AguSE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