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理所在青藏高原泥炭地沉降机制研究中取得进展
青藏高原若尔盖泥炭地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寒泥炭地系统,被誉为“高原之肾”,对维系青藏高原水源涵养与区域碳平衡具有关键作用。然而,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持续排水、过度放牧与气候变暖导致泥炭层水位下降、植被退化和碳储量削弱,生态退化问题日益突出。由于高原地区地处偏远、相干性低,以往缺乏对泥炭地表层形变的连续监测。针对这一科学问题,研究团队利用欧洲航天局Sentinel-1卫星C波段雷达影像,结合小基线集(SBAS)InSAR时序干涉技术,实现了2017—2023年若尔盖地区的高精度地表形变反演与动态评估。

图1 研究区位置
结果显示,该地区年均沉降速率达-3.43 mm·yr-1,累计沉降达-23.99 mm,最大年际沉降量达-167.92 mm,季节性变形幅度可达-144.11 mm。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在保护区范围内,约 80.9% 的泥炭地仍表现出显著沉降,显示出当前保护措施仍不足以阻止生态退化。沉降分布表现为“中部最强、南部最弱”的格局,反映出地貌、水文与人类干扰的叠加效应。

图2 若尔盖泥炭地年际地面沉降
通过GeoDetector空间探测模型分析,研究发现排水沟密度和距离是泥炭地沉降的最强驱动因素(q = 0.89),表明人为水文改造直接导致了地表下陷和泥炭压实。道路建设及放牧活动在局部区域亦加剧了沉降过程。气候因子方面,降水减少和气温升高在干旱年份强化了季节性下沉,但其空间解释力较弱,主要表现为冬季冻融过程对地表稳定性的调制作用。研究指出,泥炭地的沉降是长期水文扰动和季节性气候反馈共同作用的结果。

图3 驱动分析
研究团队建议,应在高原地区实施以“恢复水文—减轻放牧—长期监测”为核心的综合管理策略:一是通过封堵排水沟、抬高地下水位来实现水文恢复;二是控制牲畜放牧强度,减轻踏压和压实效应;三是建立基于SBAS-InSAR与地面GNSS联合的长期监测体系,以评估泥炭地恢复成效并预警潜在风险。研究成果为青藏高原泥炭地生态系统的退化评估与修复管理提供了可推广的技术框架和政策参考。
该研究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期刊《Geosciences》上,东北地理所湿地生态系统管理学科组田恩鹏为第一作者,薛振山副研究员为通讯作者。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U2243230、42430511)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23YFF1304502、2022YFF1300900)共同资助。
论文信息:
Tian,E.;Xue,Z.;Wu,Y.;Song,K.;Li,R.;Zhang,R. Subsidence in Qinghai—Tibet Plateau Peatlands Driven by Drainage Disturbance and Climatic Variability. Geosciences2025, 15,407. https://doi.org/10.3390/geosciences15110407
论文链接:
https://www.mdpi.com/2076-3263/15/11/407/pdf
附件下载:
吉公网安备220173020002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