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理所在中国湿地春季物候的气候响应机制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湿地生态系统正面临着气候变化的严峻影响,研究湿地植被物候的气候响应机制成为当前湿地保护与管理的重要环节之一。已有针对物候的研究,存在聚焦局部湿地,针对单一湿地类型,选取有限气候变量,采用多种来源的数据和单一的相关性分析方法等诸多不足,无法系统反映湿地植被物候动态及其对气候变化响应机制的时空异质性,进而无法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适应性的湿地保护和可持续管理建议。植被春季物候与生产力密切相关,春季物候的变化对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重要的影响,对于全球气候变化更为敏感,系统解析湿地植被春季物候的气候响应机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践价值。
面向以上科学问题,东北地理所湿地遥感研究团队基于MOD13Q1、ERA5-Land和China_Wetlands数据集,在中国国家尺度上系统揭示了2001-2021年湿地植被春季物候动态的时空异质性,将季前气候变量对春季物候的因果贡献分解为冗余,独特和协同效应,为解析春季物候的气候响应机制提供了信息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湿地多年平均春季物候发生在144.2±16.7天并以每十年4.4±6.5天的速率提前,且不同辐射气候区和湿地类型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季前累积净地表太阳辐射不仅对驱动春季物候变化具有独特的因果贡献,还对驱动不同辐射气候区的降水过程发挥着重要作用。

图1中国湿地春季物候变化的时间趋势
该研究从国家尺度系统地揭示了中国湿地春季物候变化的时空异质性,并优于传统的相关性统计分析,从信息论的视角定量解析了季前气候变量驱动中国湿地春季物候变化的因果贡献和影响机制。研究结果可为防控潜在湿地生态风险,制定因地制宜的湿地保护和可持续管理策略提供重要的科学支撑。
该成果近期在线发表于国际重要期刊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Review(中国科学院分区社会学大类C刊,IF=11.2)。由东北地理所博士生冯凯东(第一作者)、毛德华研究员(通讯作者)、王宗明研究员等,联合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Xiaofeng Xu(徐小锋)教授和比利时根特大学Tim Van de Voord教授等共同完成。研究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23YFF0807201)、吉林省自然科学基金(20250101007JJ)、吉林省科学技术协会“青年人才支持计划”(QT202417)和国家留学基金委(202404910562)的共同资助。
论文信息:Kaidong Feng,Dehua Mao*,Xiaofeng Xu,Haiguang Pu,Ming Wang,Duanrui Wang,Zihan Xing,Xiapeng Jiang,Ying Qin,Hengxing Xiang,Zongming Wang,Tim Van de Voorde,2026. Heterogeneous climate impacts on spring phenology of China's wetlands.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Review,118: 108264.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eiar.2025.108264
附件下载:
吉公网安备220173020002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