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黑土粮仓,感悟生态力量——国科大学子暑期专题社会实践活动圆满结束
2025年7月15日至20日,中国科学院大学(以下简称“国科大”)组织本科部30名师生赴吉林长春开展专题社会实践活动,开启了一段深入东北腹地的生态之旅。此次暑期实践活动旨在让学子们通过实地考察和交流,深入了解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以下简称“东北地理所”)在黑土地保护、盐碱地治理及湿地生态修复领域的科研实践和取得的丰硕成果,感悟科学家精神。
7月16日上午,同学们抵达本次社会实践的首站——东北地理所长春所区。活动伊始,同学们参加了研究所举行的欢迎仪式。仪式上观看了宣传片,聆听了所务委员祝惠研究员对研究所战略定位、重大科研任务以及在湿地生态、黑土保护领域突出成就的介绍。科学家代表带来了精彩的专题报告,让同学们对相关研究领域有了初步认识。随后,同学们参观了所史馆和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行走在记录着研究所发展历程的展廊中,仿佛穿越时光,重温了几代科研工作者扎根东北、服务国家的奋斗足迹;在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前辈们严谨治学、无私奉献的感人事迹深深触动着每一位同学。
7月16日下午,同学们参观了研究所内的重点实验室和科研平台。大家对科研人员的严谨态度和探索精神有了更直观的感受。在交流环节,导师们分享了科研心得,鼓励同学们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需求,以行动践行报国之志。
接下来的三天,实践小队深入“黑土粮仓”科技会战的核心示范区进行实地考察。
7月17日,同学们首先来到长春示范区及东北地理所生态农业研究与示范基地。大家通过实地考察和科研人员的讲解,深入了解了研究所在典型黑土区开展的保护性耕作技术应用、水土资源高效调控等研究与示范工程,亲身感受到了科技力量在守护“耕地中的大熊猫”——东北黑土地方面发挥的关键作用。
7月18日,同学们来到大安示范区,考察了吉林大安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师生们走进田间,实地考察了长期生态监测样地、深入了解了水盐运移观测设施的科学原理,并在盐碱地水稻育种试验场驻足。王明明副研究员现场生动地讲解了盐碱障碍消减核心技术、耐盐碱植物种质资源的筛选与新品种培育过程。眼前昔日的“不毛之地”在科技赋能下焕发出的勃勃生机,令同学们深刻体会到科技创新改造自然的巨大潜力。
7月19日,同学们走进了位于牛心套保国家湿地公园内的东北湿地观测研究网络松嫩平原西部盐碱湿地生态研究站,该站聚焦于松嫩平原特有的苏打盐碱芦苇湿地生态系统。在这里,师生们重点考察了退化湿地的生态修复实践,特别是深入了解了该站创新研发并示范推广、取得显著生态与经济效益的“苇-蟹-稻”复合生态工程模式。通过站长文波龙副研究员的详细介绍,大家对盐碱湿地长期定位观测的科学意义、湿地退化修复的内在机理以及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研究进展有了清晰认识,切身领悟到盐碱湿地在维护区域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方面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及其保护修复的紧迫性。
连续三天的野外考察,行程紧凑,收获丰硕。同学们头顶烈日,深入田间地头、实验站点,亲身感受科研人员如何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亲身体验了科技支撑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生动实践。带着满满的实践收获、珍贵的友谊以及对科研一线的深刻体验,国科大的学子们踏上返程,本次暑期专题社会实践活动圆满落幕。
此次长春之行,不仅让同学们深入了解了东北地理所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中的科技担当,更深刻感悟了科研工作者“脚踏实地、攻坚克难”的“黑土精神”和“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务实作风。宝贵的实践经历,不仅拓宽了同学们的学术视野,深化了对国情农情的认识,更坚定了大家学以致用、科技报国的理想信念,为大家未来投身科研事业、服务国家需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