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熟高产理想株型种质中牡260”测产验收创佳绩
2025年8月30日,在新疆农垦科学院石河子基地,专家组对刘宝辉团队承担的“北方大豆高产新种质创制与应用项目中任务—早熟高产、理想株型种质创制”任务(2021YFD1201101-02)中理想株型种质“中牡260”(北豆40熟期组)小面积示范田进行测产。专家组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周新安研究员任组长、成员有新疆农垦科学院研究员战勇、新疆农业科学院研究员丛花、石河子大学教授刘峰、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牡丹江分院研究员任海祥。大豆育种专家杜维广研究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张淑珍教授、东北地理所大豆分子育种学科组翟红研究员等全程参加本次测产。
“中牡260”采用新疆农垦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大豆团队创建的“膜下滴灌超高产栽培模式”进行高产创建示范,由新疆农垦科学院作物研究所进行栽培管理。
“中牡260”小面积示范田测产结果显示:“中牡260”田间保苗株数2.02万株/亩,未发现根腐病病株,实收测产总面积1.53亩,籽粒总净重为626.55公斤,种子含水量10.8%,不计田间损失,按标准含水量13.0%折合去杂后,产量达到了419.86公斤/亩。
东北地理所特聘研究员刘宝辉科研团队一直致力于理想株型大豆品种的设计与培育,旨在以“光能高效利用”为终极目标,以“株型结构设计”为表型基础,通过植株的立体空间结构优化,使群体光合利用率最大化,从而突破大豆产量瓶颈。“中牡260”是由东北地理所和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牡丹江分院长期合作,采用多性状联合亲本组配和分子模块化育种技术育成。“中牡260”具有下部叶片的夹角大(利于在封垄前最大限度地接收光能),上部叶片上举且分布合理(近塔型)、主茎节数多等特性,是理想株型特征的大豆新种质。“中牡260”不仅为东北乃至全国大豆高光效育种提供了可直接利用的优良亲本,也为解析“株型-群体-产量”协同机制建立了可复制的范例,有望加速我国大豆单产再上新台阶,对缓解国内大豆供需矛盾、保障国家粮油安全具有重要战略价值。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