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 页
  • 所况介绍
    • 机构简介
    • 所长致辞
    • 现任领导
    • 历任领导
    • 学术委员会
    • 学位委员会
    • 历史沿革
    • 园区风貌
  • 机构设置
    • 直属机构
    • 科研系统
      • 黑土地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
      • 湿地生态与环境重点实验室(学科组群)
      • 遥感与地理信息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区域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管理系统
      • 党委办公室
        • 部门简介
      • 办公室
        • 部门简介
        • 制度文件
      • 科研计划处
        • 部门简介
        • 制度文件
      • 重大项目办公室
        • 部门简介
      • 人事教育处(研究生教育管理部)
        • 部门简介
        • 制度文件
      • 财务处
        • 部门简介
        • 常用信息
      • 条件保障处
        • 部门简介
        • 制度文件
      • 监督审计处
        • 部门简介
      • 农业技术中心综合办公室(含党办)
        • 部门简介
      • 农业技术中心科研计划与财务处
        • 部门简介
      • 农业技术中心人事教育处
        • 部门简介
    • 支撑系统
      • 学术期刊中心
      • 信息中心
      • 公共技术中心
    • 野外平台
      • 东北湿地观测研究网络
      • 东北农业监测网络
      • 长春净月潭遥感实验站
  • 人才建设
    • 院士
      • 院士
    • 国家基金委人才
      •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
      • 国家优秀青年基金
    • 院级人才
      • 关键技术人才及技术支撑人才
      • 王宽诚产研人才、区域发展青年学者
      • 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
    • 部委人才
      • 农业农村部
      • 国家林草局
    • 兴土人才
      • 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类
      • 成果转化类
    • 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
      • 支撑系统
      • 管理系统
    • 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
      • 支撑系统
      • 管理系统
    • 中级专业技术人员
      • 支撑系统
      • 管理系统
    • 特别研究助理
      • 湿地生态与环境重点实验室(学科组群)
      • 大豆分子设计育种重点实验室(学科组群)
      • 黑土区农业生态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农业资源利用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盐碱地农业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遥感与地理信息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区域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博士后
      • 中国科学院湿地生态与环境重点实验室(学科组群)
      • 中国科学院大豆分子设计育种重点实验室(学科组群)
      • 黑土区农业生态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农业资源利用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盐碱地农业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遥感与地理信息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区域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表格下载
      • 流程
      • 进站
      • 中期
      • 出站
      • 其他
  • 科研成果
    • 概要
    • 获奖
    • 论文
    • 专著
    • 专利
    • 应用技术
    • 标准
  • 合作交流
    • 院地合作
    • 国际交流
  • 研究生教育
    • 概况
    • 招生信息
      • 招生简介
      • 博士招生信息
      • 博士招生目录
      • 硕士招生信息
      • 硕士招生目录
      • 推免硕士生及直博生招生信息
      • 考试大纲及参考书相
      • 硕士试题下载
    • 导师介绍
      • 博士导师
      • 学术型硕士导师
      • 专业型硕士导师
    • 研究生会
    • 管理制度
    • 表格下载
      • 招生用表格
      • 学籍用表格
      • 论文与学位用表格
      • 教师用表格
      • 毕业
      • 联合培养表格
      • 其它
  • 党群园地
  • 科学传播
    • 科普动态
    • 科普文章
    • 科普图片/视频
  • 信息公开
    • 信息公开规定
    • 信息公开指南
    • 信息公开目录
    • 依申请公开
      • 在线申请-公民
      • 在线申请-法人/其他组织
    • 信息公开年度报告
    • 信息公开联系方式
    • 预算决算
  • 新闻动态
    • 重要新闻
    • 综合新闻
    • 党群工作
    • 科研动态
    • 传媒扫描
  • 其他
    • 招聘启事
    • 通知公告
    • 学术报告
    • 联系我们
  • 重大项目管理
    • 基金项目
      • 项目一
      • 项目二
    • 973项目
      • 项目一
      • 项目二
    • 重点研发
      • 项目一
      • 项目二
      • 项目三
      • 东北典型退化湿地恢复与重建技术与示范
      • 项目五
      • 项目六
      • 项目七
      • 项目八
      • 黑土地耕地质量多尺度天空地立体监测技术与预警系统
      • 项目十
      • 黑土地农用土壤质量退化过程与阻控途径
      • 项目十二
      • 城市生物多样性提升技术与示范
      • 东北典型沼泽植物种源补给与种子萌发诱导技术与应用
      • 湿地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风险评估及生态安全调控
      • 项目十六
      • 旱作黑土地保育保护性耕作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
      • 黑土地土壤生物资源禀赋配置与生产功能协同提升技术研究与示范
      • 项目十九
      • 黑土区资源优化配置与生态景观构建关键技术
      • 东北黑土区典型除草剂高效消减与精准修复技术
    • 基础调查
      • 项目一
      • 项目二
  • 专栏
    • 文献资源
    • 分析测试部
    • 学术期刊
    • 数据中心
      • 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中心——黑土与湿地分中心
      • 东北亚资源环境大数据中心
      • 科学数据银行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科学数据社区
  • 专题
  • 快捷通道
  • 邮箱
  • ARP
  • 内网
  • 网站地图
  • ENGLISH
  • 农业技术中心
  • 中国科学院
  • 邮箱
  • ARP
  • 内网
  • 网站地图
  • ENGLISH
  • 农业技术中心
  • 中国科学院
  • 首 页
  • 所况介绍
    • 机构简介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是中国科学院设在东北地区的综合性地理学、农学、生态学、环境科学与技术研究机构和人才培养基地,于2002年由原中国科学院长春地...
      • 历任领导
      • 学术委员会
      • 学位委员会
      • 历史沿革
      • 园区风貌
      现任领导
      • 姜明

        所长

      • 王宗明

        党委书记
        副所长

      • 项尚

        纪委书记

      • 李向楠

        副所长

      • 李禄军

        副所长

      所长致辞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于2002年3月经中国科学院批准,由成立于1958年的中国科学院长春地理研究所和成立于1978年的中国科学院黑龙江农业现代化研究所整合组建而成,是中国科学院设立在东北地区的综合性地理学、农学、生态学、环境科学与技术研究机构和人才培养基地,2002进入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序列...
  • 机构设置
    • 直属机构
      • 农业技术中心
      科研系统
      • 黑土地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
      • 湿地生态与环境重点实验室(学科组群)
      • 遥感与地理信息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区域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管理系统
      • 党委办公室
      • 办公室
      • 科研计划处
      • 重大项目办公室
      • 人事教育处(研究生教育管理部)
      • 财务处
      • 条件保障处
      • 监督审计处
      • 农业技术中心综合办公室(含党办)
      • 农业技术中心科研计划与财务处
      • 农业技术中心人事教育处
      支撑系统
      • 信息中心
      • 学术期刊中心
      • 公共技术中心
      野外平台
      • 东北湿地观测研究网络
      • 东北农业监测网络
      • 长春净月潭遥感实验站
  • 人才建设
    • 概况
        东北地理所现有各类职工500余人,80%以上具有研究生学历。历年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双聘院士7人,国家百千万、杰青、优青等国家级人才计划10余人,院级人才计划30余人。国家“973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项目首席科学家10余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60余人。
      • 院士
      • 国家基金委人才
      • 院级人才
      • 部委人才
      • 兴土人才
      • 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
      • 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
      • 中级专业技术人员
      • 特别研究助理
  • 科研成果
    • 概要
        60年的耕耘,东北地理所取得了累累的科研硕果。创建了我国湿地学科理论体系,揭示我国湿地形成与发育规律、土壤关键过程与生态功能,研发退化沼泽近自然综合恢复关键技术、湿地植被快速恢复技术和湿地苇-蟹/鱼-稻复合生态模式。阐明了黑土演化过程与驱动机制,揭示了黑土退化特征和肥力调控机理,研发了黑土地肥沃耕层构建关键技术、作物高光效新型种植模式、侵蚀黑土综合防治技术、合作研发了“梨树模式”等黑土保护与利用关键核心技术,支撑“黑土粮仓”科技会战。首次克隆了控制大豆开花期的最大位点基因E1以及控制大豆长青春期性状的经典基因J,在国际上率先建立大豆分子设计育种理论体系和最大容量的大豆突变体库;研发和...
      • 获奖
      • 论文
      • 专著
      • 专利
      • 应用技术
      • 标准
  • 合作交流
    • 院地合作
      • 吉林省水文水资源局一行调研东北地理所并签署合作协议
      • 中铁十四局集团到东北地理所开展专题调研
      • 第十届全国玉米育种大会暨中科玉科企联合体年度工作会议在海南乐东县成功召开
      • 黑龙江三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于小东一行调研东北地理所并签署合作协议
      • 兴安盟行政公署副盟长何伟利一行调研东北地理所
      • 东北地理所与吉林省松原市长岭县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国际交流
      • 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William R. Horwath教授来东北地理所访问交流
      • 姜明参加地球观测组织(GEO)2023年会议周及部长级峰会
      • 中国科学院国际杰出学者Damià Barceló教授访问东北地理所
      • 姜明率团访问俄罗斯远东地区科研机构
      • 俄罗斯联邦科学水稻中心一行到东北地理所开展合作交流
      • 中美土壤学会“快速进化中的黑土地科学”研讨会在长春顺利召开
  • 研究生教育
    • 概况
        东北地理所是1978年恢复学位制度后,第一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现有环境科学与工程、地理学、生态学和农业资源与环境四个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
      • 导师介绍

      • 研究生会

      • 管理制度

      招生信息
      • 招生简介
      • 博士招生信息
      • 博士招生目录
      • 硕士招生信息
      • 硕士招生目录
      • 推免硕士生及直博生招生信息
      • 考试大纲及参考书相
      • 硕士试题下载
      表格下载
      • 招生用表格
      • 学籍用表格
      • 论文与学位用表格
      • 教师用表格
      • 毕业
      • 联合培养表格
      • 其它
  • 党群园地
  • 科学传播
    • 科普动态
      • 东北地理所举办第十九届公众科学日活动
      • 童心探科学 筑梦新时代
      • 东北地理所举办“中国科学院科学节·2022”活动
      • 东北地理所举办第十八届公众科学日系列科普活动
      • 东北地理所举办中科院第四届科学节活动
      • 东北地理所举行中科院第十七届公众科学日活动
      科普文章
      • 【科学大院】达尔文眼中“人类最值得信赖的朋友”,现在的处境有多危险?
      • 【科学大院】2022年中国新补充10343个物种,其中最多的是……
      • 【科学大院】灌木“步步入侵”,草原“何去何从”
      • 【中科院之声】野火对于野草,是敌是友?
      • 【科学大院】亮如白昼的夜里,有些植物处境艰
      • 【科学大院】如何保护黑土?有一个“偷懒”的办法
      科普图片/视频
      • 【哔哩哔哩直播2023中科院跨年演讲】邹文秀:“龙江模式”——保护黑土地 共筑大粮仓
      • 关义新-“用好养好”东北黑土
  • 信息公开
    • 工作信息

      相关规定

      • 信息公开规定
      • 信息公开指南
      • 信息公开目录

      年度报告

      • 2019年度信息公开工作报告
      • 2018年度信息公开工作报告

      组织机构

      • 工作机构
      • 监督机构
      主动公开

      基本信息

      • 单位概况
      • 机构设置
      • 现任领导
      • 发展规划

      规章制度

      • 机构管理
      • 科研活动管理
      • 人事教育管理

      科学研究

      • 研究领域
      • 研究成果

      财政经费

      • 预算决算

      人事人才

      • 人才队伍
      • 招生与培养
      • 人才招聘

      合作交流

      • 国际交流
      • 院地合作
      • 国际会议

      科学传播

      • 科普知识

      年度统计与出版物

      • 出版物
  • 首 页
  • 所况介绍
    • 机构简介
    • 所长致辞
    • 现任领导
    • 历任领导
    • 学术委员会
    • 学位委员会
    • 历史沿革
    • 园区风貌
  • 机构设置
    • 直属机构
    • 科研系统
      • 黑土地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
      • 湿地生态与环境重点实验室(学科组群)
      • 遥感与地理信息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区域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管理系统
      • 党委办公室
        • 部门简介
      • 办公室
        • 部门简介
        • 制度文件
      • 科研计划处
        • 部门简介
        • 制度文件
      • 重大项目办公室
        • 部门简介
      • 人事教育处(研究生教育管理部)
        • 部门简介
        • 制度文件
      • 财务处
        • 部门简介
        • 常用信息
      • 条件保障处
        • 部门简介
        • 制度文件
      • 监督审计处
        • 部门简介
      • 农业技术中心综合办公室(含党办)
        • 部门简介
      • 农业技术中心科研计划与财务处
        • 部门简介
      • 农业技术中心人事教育处
        • 部门简介
    • 支撑系统
      • 信息中心
      • 学术期刊中心
      • 公共技术中心
    • 野外平台
      • 东北湿地观测研究网络
      • 东北农业监测网络
      • 长春净月潭遥感实验站
  • 人才建设
    • 院士
      • 院士
    • 国家基金委人才
      •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
      • 国家优秀青年基金
    • 院级人才
      • 关键技术人才及技术支撑人才
      • 王宽诚产研人才、区域发展青年学者
      • 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
    • 部委人才
      • 农业农村部
      • 国家林草局
    • 兴土人才
      • 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类
      • 成果转化类
    • 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
      • 支撑系统
      • 管理系统
    • 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
      • 支撑系统
      • 管理系统
    • 中级专业技术人员
      • 支撑系统
      • 管理系统
    • 特别研究助理
      • 湿地生态与环境重点实验室(学科组群)
      • 大豆分子设计育种重点实验室(学科组群)
      • 黑土区农业生态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农业资源利用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盐碱地农业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遥感与地理信息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区域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博士后
      • 中国科学院湿地生态与环境重点实验室(学科组群)
      • 中国科学院大豆分子设计育种重点实验室(学科组群)
      • 黑土区农业生态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农业资源利用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盐碱地农业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遥感与地理信息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区域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表格下载
      • 流程
      • 进站
      • 中期
      • 出站
      • 其他
  • 科研成果
    • 概要
    • 获奖
    • 论文
    • 专著
    • 专利
    • 应用技术
    • 标准
  • 合作交流
    • 院地合作
    • 国际交流
  • 研究生教育
    • 概况
    • 招生信息
      • 招生简介
      • 博士招生信息
      • 博士招生目录
      • 硕士招生信息
      • 硕士招生目录
      • 推免硕士生及直博生招生信息
      • 考试大纲及参考书相
      • 硕士试题下载
    • 导师介绍
      • 博士导师
      • 学术型硕士导师
      • 专业型硕士导师
    • 研究生会
    • 管理制度
    • 表格下载
      • 招生用表格
      • 学籍用表格
      • 论文与学位用表格
      • 教师用表格
      • 毕业
      • 联合培养表格
      • 其它
  • 党群园地
  • 科学传播
    • 科普动态
    • 科普文章
    • 科普图片/视频
  • 信息公开
    • 信息公开规定
    • 信息公开指南
    • 信息公开目录
    • 依申请公开
      • 在线申请-公民
      • 在线申请-法人/其他组织
    • 信息公开年度报告
    • 信息公开联系方式
    • 预算决算
  1. 当前位置:首页    规章制度    人事教育管理
人事教育管理

东北地理所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来源:

来源:   |  发布时间:2011-01-12   |  【 大  中  小 】

为了保证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及《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实施办法》的要求,按照教育部教研办[1998]l号文件《关于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和院发培字〔2010〕52号《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关于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的精神,参照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结合我所多年培养研究生的经验教训,制定工程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工程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掌握解决工程领域实际问题的先进技术与方法,具有创新意识,能独立进行工程领域某一方向的技术研发、工程设计、运行和管理的应用型人才。

1.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身心健康,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2.掌握工程专业系统的理论知识、坚实的专门知识和必要的实验技能,能够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具备独立开展工程领域科研工作和管理工作的能力。

3.掌握一门外语,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文献资料,并能撰写论文摘要,具有一定的听说能力。

二、授予专业及研究方向

(一)环境工程

研究方向:

1.湿地净化污水工程

2.退化湿地恢复

(二)生物工程

研究方向:

1.遗传转化技术

2.功能基因的调控及应用

三、培养年限

工程领域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采取课程学习、实践教学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学制3年,学习年限最长不得超过4年。课程学习集中在第一、二学期;第三学期除实践教学外,开始论文选题,文献查阅和学位论文方案设计工作。第四学期开始,集中进行学位论文的实验工作,并按期完成学位论文的编写。一般课程学习不少于一年,实践教学阶段至少要在实习基地或相关企业实习3个月,学位论文一般在一年半左右。实践教学和学位论文实验可交叉进行。

四、培养方式

1. 导师应依据培养方案的要求,制定研究生的培养计划。培养计划应对培养目标、开设课程、实验技术、科学研究、工程实习等做出具体计划,在研究生入学后一个月内报研究生部备案。

2.硕士生教学采取重点系统地讲授和自学相结合的方式。适当增加自学与课外阅读时间。学生通过学习,应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注重培养创新能力、独立工作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2.对于主要专业课,要求学生不仅要学习指定的教材,而且要阅读大量国内外文献资料,掌握本学科的发展动态,鼓励学生撰写文献综述,专题进展等方面的报告。

3.鼓励聘用来自企业的与本领域相关的专家参与硕士研究生实践教学、学位论文实验阶段的指导工作。

五、课程设制及学分要求

(一)学分要求

1.工程硕士学位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以大学本科毕业生应有的水平为起点,从深度和广度两方面提高,以达到学位条例规定的硕士学位水平。课程内容既要注重相对稳定性和规范化,又要跟踪学科前沿,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本学科的最新进展和发展趋势,反映出中国科学院的综合优势和特色。

2.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实行学分制,修满规定的学分是取得学位的必要条件之一。规定的学分包括课程学习和实践教学应取得的学分,二者不能相互替代。  

3.工程硕士研究生的总学分应不低于35学分。其中,课程学习不低于30学分(学位课程不少于19学分),必修环节5学分。必修环节包括开题报告1学分,中期考核2学分,学术报告(学术活动10次以上,学术研讨(Seminar)1次以上)与社会实践等环节2学分。

4.课程学习分为学位课和非学位课,学位课不低于19学分,其中公共学位课7学分,专业学位课不低于12学分;非学位课中公共选修课不低于3学分。

5.专业课确定在导师指导下选择。

(二)课程设置

l     环境工程专业

课程类别

课程名称

课时/学分

备注

学

 

位

 

课

公共

学位

课

自然辩证法与科技革命

54/3

必修7学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30/1

硕士学位英语

36-72/3

专

业

学

位

课

环境工程与实践

40+20/2+1

至少修12学分

环境工程制图与实践

40+20/2+1

环境监测技术与应用

40+20/2+1

数值分析与应用

40+20/2+1

环境工程设计与案例分析

40+20/2+1

生态修复工程与实践

40+20/2+1

 

 

 

 

 

 

 

 

 

非

学

位

课

 

专

业

选

修

课

环境化学

40/2

至少修8学分

现代环境分析与监测

40/2

计算机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

40/2

环境微生物学

40/2

污水生物处理原理与新技术

40/2

环境水化学

40/2

环境土壤学

40/2

生态毒理学

40/2

环境法规与政策

40/2

环境经济学

40/2

现代水文学与水资源学

40/2

同位素技术在生态研究中的应用

40/2

给水排水工程

40/2

人工湿地技术

40/2

大气污染控制原理与技术

40/2

环境影响评价

40/2

水处理工程与技术

40/2

土壤修复原理与技术

40/2

环境生物工程

40/2

地表水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

40/2

地下水污染控制与修复

40/2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研究进展

20/1

水污染防控技术研究进展

20/1

废弃物无害化管理与资源化技术进展与展望

20/1

水生态毒理研究与生态恢复技术研究进展

20/1

公共选修

课

通识案例

20/1

至少修3学分

知识产权类

20/1

文献检索类

20/1

l     生物工程专业

课程类别

课程名称

课时/学分

备注

学

 

位

 

课

公共

学位

课

自然辩证法与科技革命

54/3

必修7学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30/1

硕士学位英语

36-72/3

专

业

学

位

课

分子遗传学

40+20/2+1

至少修12学分

生物工程与技术原理

40+20/2+1

分子生物学

40+20/2+1

生物统计学

40+20/2+1

基因工程原理

40+20/2+1

 

 

 

 

 

 

 

 

 

非

学

位

课

 

专

业

选

修

课

分子免疫学

40/2

至少修8学分

细胞分子生物学

40/2

生物信息学

54/3

现代微生物学

60/3

蛋白质工程原理

60/3

分子生物学研究技术

60/3

结构生物学导论

30/1.5

进化生物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1/1

科研设计与统计分析

60/3

生态学统计分析方法与实践

60/3

生物大分子

60/3

生物化学

60/3

生物化学实验原理与技术

40/2

生物数学

60/3

生物统计与实验设计

40/2

生物系统学原理与方法

40/2

细胞生物学技术及应用

60/3

植物发育与信号转导

45/2

植物分类基本原理和方法

30/1.5

植物化学

40/2

植物基因工程

40/2

植物细胞生物学与细胞工程

54/3

基因组学

40/2

公共选修

课

通识案例

20/1

至少修3学分

知识产权类

20/1

文献检索类

20/1

 

(三)成绩考核

1.学位课和导师指定的专业选修课为必修课,必须通过考试,并不得少于30学分,考试形式可以是笔试、口试、开卷、闭卷和考查等不同方式,成绩按百分制计算。

2.必修课两门不及格或有一门经补考后仍不及格者按学籍管理规定取消其学籍。

3.课程成绩合格的标准(在研究生院学习期间)按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规定执行。

六、学术论文发表

工程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数量和质量要求按所《学位论文答辩资格科研成果要求》执行。

七、硕士学位论文的要求

(一)学位论文的内容

1.工程硕士学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工程实际或具有明确的工程技术背景,应符合本所科研方向和专业方向。论文应具备一定的技术要求和工作量,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并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具有先进性、实用性。

2. 在第三学期做开题报告,将经评审、修改后的开题报告交研究生部备案。备案后的开题报告,未经学位委员会批准不得随意更改论文内容。

3. 在第五学期进行硕士研究生中期考核,对其政治思想、道德品质、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学位论文和工作进展等进行综合考核,中期考核不合格者须延期毕业。

4.论文工作须在导师指导下由工程硕士生本人独立完成;在职研究生不能以入学前的科研成果作为硕士学位论文。论文内容必须是本人在读研期间的研究成果,引用合作人的成果应加以说明。

(二)学位论文评阅

1. 学位申请人通过学位申请资格审查后,由培养单位学位评定委员会确定论文评阅人。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应聘请至少两位本领域或相近领域的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对学位申请人的学位论文进行评阅(生物工程专业应聘请三位专家,其中至少有一位外单位专家)。学位申请人的导师不能作为评阅人。评阅人应对学位论文写出详细的评语,供论文答辩委员会参考。

2.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和论文评阅书,由所研究生部负责寄送,评阅意见及有关材料应密封传递,学位申请者本人及其导师不得参与。

3.学位论文评阅过程中,如有一位评阅人持否定意见,由学位委员会增聘两位评阅人再进行评阅。累计有两位评阅人持否定意见者,本次学位申请无效。

(三)学位论文答辩

1.除有保密要求外,论文答辩一般应公开举行。

2.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应由三至五位与本领域相关的正、副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组成。答辩委员会主席应由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担任。答辩人的导师可作为答辩委员会成员,但不得担任答辩委员会主席,且在评议阶段应回避。学位论文评阅人一般应参加该论文答辩委员会。

3.答辩委员会成员应出席论文答辩会和答辩委员会会议,未出席答辩会和答辩委员会会议的委员不得委托他人或以通讯方式投票。

4.答辩委员会应结合论文评阅人对学位论文的评阅意见、达到的水平以及答辩情况等进行综合评价,评议申请人的学位论文是否达到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要求的水平。

5.答辩委员会以不记名投票方式表决,获答辩委员会全体成员三分之二及以上同意,方可作出建议授予学位申请人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决议。

6.论文答辩未通过者,经答辩委员会成员过半数同意,可在半年后至一年内修改论文、重新答辩一次的决议;若答辩委员会未做出修改论文、重新举行答辩的决议,或申请人逾期未完成论文修改,或重新答辩仍不合格者,一般不再受理其学位申请。

七、学位审核与授予

1.学位论文答辩通过后,研究生部将申请人的有关学位申请材料报送所学位评定委员会,由所学位评定委员会全体成员三分之二及以上成员参加的会议对学位申请人进行全面审查和综合评价,以不记名投票方式,对半数以上通过者做出拟授予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决议。

2.所学位委员会审核通过的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申请人名单,报经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科群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和研究生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通过后,由研究生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发文公布,颁发由国务院学位办统一印制的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证书,同时颁发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

附件下载:

版权所有 ©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吉ICP备05002032号-1 吉公网安备22017302000214号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北区盛北大街4888号 邮编:130102
电话:+86 431 85542266 传真:+86 431 85542298 Email:iga@iga.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