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 页
  • 所况介绍
    • 机构简介
    • 所长致辞
    • 现任领导
    • 历任领导
    • 学术委员会
    • 学位委员会
    • 历史沿革
    • 园区风貌
  • 机构设置
    • 直属机构
    • 科研系统
      • 黑土地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
      • 湿地生态与环境重点实验室(学科组群)
      • 遥感与地理信息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区域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管理系统
      • 党委办公室
        • 部门简介
      • 办公室
        • 部门简介
        • 制度文件
      • 科研计划处
        • 部门简介
        • 制度文件
      • 重大项目办公室
        • 部门简介
      • 人事教育处(研究生教育管理部)
        • 部门简介
        • 制度文件
      • 财务处
        • 部门简介
        • 常用信息
      • 条件保障处
        • 部门简介
        • 制度文件
      • 监督审计处
        • 部门简介
      • 农业技术中心综合办公室(含党办)
        • 部门简介
      • 农业技术中心科研计划与财务处
        • 部门简介
      • 农业技术中心人事教育处
        • 部门简介
    • 支撑系统
      • 学术期刊中心
      • 信息中心
      • 公共技术中心
    • 野外平台
      • 东北湿地观测研究网络
      • 东北农业监测网络
      • 长春净月潭遥感实验站
  • 人才建设
    • 院士
      • 院士
    • 国家基金委人才
      •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
      • 国家优秀青年基金
    • 院级人才
      • 关键技术人才及技术支撑人才
      • 王宽诚产研人才、区域发展青年学者
      • 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
    • 部委人才
      • 农业农村部
      • 国家林草局
    • 兴土人才
      • 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类
      • 成果转化类
    • 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
      • 支撑系统
      • 管理系统
    • 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
      • 支撑系统
      • 管理系统
    • 中级专业技术人员
      • 支撑系统
      • 管理系统
    • 特别研究助理
      • 湿地生态与环境重点实验室(学科组群)
      • 大豆分子设计育种重点实验室(学科组群)
      • 黑土区农业生态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农业资源利用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盐碱地农业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遥感与地理信息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区域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博士后
      • 中国科学院湿地生态与环境重点实验室(学科组群)
      • 中国科学院大豆分子设计育种重点实验室(学科组群)
      • 黑土区农业生态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农业资源利用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盐碱地农业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遥感与地理信息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区域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表格下载
      • 流程
      • 进站
      • 中期
      • 出站
      • 其他
  • 科研成果
    • 概要
    • 获奖
    • 论文
    • 专著
    • 专利
    • 应用技术
    • 标准
  • 合作交流
    • 院地合作
    • 国际交流
  • 研究生教育
    • 概况
    • 招生信息
      • 招生简介
      • 博士招生信息
      • 博士招生目录
      • 硕士招生信息
      • 硕士招生目录
      • 推免硕士生及直博生招生信息
      • 考试大纲及参考书相
      • 硕士试题下载
    • 导师介绍
      • 博士导师
      • 学术型硕士导师
      • 专业型硕士导师
    • 研究生会
    • 管理制度
    • 表格下载
      • 招生用表格
      • 学籍用表格
      • 论文与学位用表格
      • 教师用表格
      • 毕业
      • 联合培养表格
      • 其它
  • 党群园地
  • 科学传播
    • 科普动态
    • 科普文章
    • 科普图片/视频
  • 信息公开
    • 信息公开规定
    • 信息公开指南
    • 信息公开目录
    • 依申请公开
      • 在线申请-公民
      • 在线申请-法人/其他组织
    • 信息公开年度报告
    • 信息公开联系方式
    • 预算决算
  • 新闻动态
    • 重要新闻
    • 综合新闻
    • 党群工作
    • 科研动态
    • 传媒扫描
  • 其他
    • 招聘启事
    • 通知公告
    • 学术报告
    • 联系我们
  • 重大项目管理
    • 基金项目
      • 项目一
      • 项目二
    • 973项目
      • 项目一
      • 项目二
    • 重点研发
      • 项目一
      • 项目二
      • 项目三
      • 东北典型退化湿地恢复与重建技术与示范
      • 项目五
      • 项目六
      • 项目七
      • 项目八
      • 黑土地耕地质量多尺度天空地立体监测技术与预警系统
      • 项目十
      • 黑土地农用土壤质量退化过程与阻控途径
      • 项目十二
      • 城市生物多样性提升技术与示范
      • 东北典型沼泽植物种源补给与种子萌发诱导技术与应用
      • 湿地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风险评估及生态安全调控
      • 项目十六
      • 旱作黑土地保育保护性耕作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
      • 黑土地土壤生物资源禀赋配置与生产功能协同提升技术研究与示范
      • 项目十九
      • 黑土区资源优化配置与生态景观构建关键技术
      • 东北黑土区典型除草剂高效消减与精准修复技术
    • 基础调查
      • 项目一
      • 项目二
  • 专栏
    • 文献资源
    • 分析测试部
    • 学术期刊
    • 数据中心
      • 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中心——黑土与湿地分中心
      • 东北亚资源环境大数据中心
      • 科学数据银行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科学数据社区
  • 专题
  • 快捷通道
  • 邮箱
  • ARP
  • 内网
  • 网站地图
  • ENGLISH
  • 农业技术中心
  • 中国科学院
  • 邮箱
  • ARP
  • 内网
  • 网站地图
  • ENGLISH
  • 农业技术中心
  • 中国科学院
  • 首 页
  • 所况介绍
    • 机构简介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是中国科学院设在东北地区的综合性地理学、农学、生态学、环境科学与技术研究机构和人才培养基地,于2002年由原中国科学院长春地...
      • 历任领导
      • 学术委员会
      • 学位委员会
      • 历史沿革
      • 园区风貌
      现任领导
      • 姜明

        所长

      • 王宗明

        党委书记
        副所长

      • 项尚

        纪委书记

      • 李向楠

        副所长

      • 李禄军

        副所长

      所长致辞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于2002年3月经中国科学院批准,由成立于1958年的中国科学院长春地理研究所和成立于1978年的中国科学院黑龙江农业现代化研究所整合组建而成,是中国科学院设立在东北地区的综合性地理学、农学、生态学、环境科学与技术研究机构和人才培养基地,2002进入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序列...
  • 机构设置
    • 直属机构
      • 农业技术中心
      科研系统
      • 黑土地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
      • 湿地生态与环境重点实验室(学科组群)
      • 遥感与地理信息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区域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管理系统
      • 党委办公室
      • 办公室
      • 科研计划处
      • 重大项目办公室
      • 人事教育处(研究生教育管理部)
      • 财务处
      • 条件保障处
      • 监督审计处
      • 农业技术中心综合办公室(含党办)
      • 农业技术中心科研计划与财务处
      • 农业技术中心人事教育处
      支撑系统
      • 信息中心
      • 学术期刊中心
      • 公共技术中心
      野外平台
      • 东北湿地观测研究网络
      • 东北农业监测网络
      • 长春净月潭遥感实验站
  • 人才建设
    • 概况
        东北地理所现有各类职工500余人,80%以上具有研究生学历。历年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双聘院士7人,国家百千万、杰青、优青等国家级人才计划10余人,院级人才计划30余人。国家“973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项目首席科学家10余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60余人。
      • 院士
      • 国家基金委人才
      • 院级人才
      • 部委人才
      • 兴土人才
      • 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
      • 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
      • 中级专业技术人员
      • 特别研究助理
  • 科研成果
    • 概要
        60年的耕耘,东北地理所取得了累累的科研硕果。创建了我国湿地学科理论体系,揭示我国湿地形成与发育规律、土壤关键过程与生态功能,研发退化沼泽近自然综合恢复关键技术、湿地植被快速恢复技术和湿地苇-蟹/鱼-稻复合生态模式。阐明了黑土演化过程与驱动机制,揭示了黑土退化特征和肥力调控机理,研发了黑土地肥沃耕层构建关键技术、作物高光效新型种植模式、侵蚀黑土综合防治技术、合作研发了“梨树模式”等黑土保护与利用关键核心技术,支撑“黑土粮仓”科技会战。首次克隆了控制大豆开花期的最大位点基因E1以及控制大豆长青春期性状的经典基因J,在国际上率先建立大豆分子设计育种理论体系和最大容量的大豆突变体库;研发和...
      • 获奖
      • 论文
      • 专著
      • 专利
      • 应用技术
      • 标准
  • 合作交流
    • 院地合作
      • 吉林省水文水资源局一行调研东北地理所并签署合作协议
      • 中铁十四局集团到东北地理所开展专题调研
      • 第十届全国玉米育种大会暨中科玉科企联合体年度工作会议在海南乐东县成功召开
      • 黑龙江三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于小东一行调研东北地理所并签署合作协议
      • 兴安盟行政公署副盟长何伟利一行调研东北地理所
      • 东北地理所与吉林省松原市长岭县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国际交流
      • 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William R. Horwath教授来东北地理所访问交流
      • 姜明参加地球观测组织(GEO)2023年会议周及部长级峰会
      • 中国科学院国际杰出学者Damià Barceló教授访问东北地理所
      • 姜明率团访问俄罗斯远东地区科研机构
      • 俄罗斯联邦科学水稻中心一行到东北地理所开展合作交流
      • 中美土壤学会“快速进化中的黑土地科学”研讨会在长春顺利召开
  • 研究生教育
    • 概况
        东北地理所是1978年恢复学位制度后,第一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现有环境科学与工程、地理学、生态学和农业资源与环境四个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
      • 导师介绍

      • 研究生会

      • 管理制度

      招生信息
      • 招生简介
      • 博士招生信息
      • 博士招生目录
      • 硕士招生信息
      • 硕士招生目录
      • 推免硕士生及直博生招生信息
      • 考试大纲及参考书相
      • 硕士试题下载
      表格下载
      • 招生用表格
      • 学籍用表格
      • 论文与学位用表格
      • 教师用表格
      • 毕业
      • 联合培养表格
      • 其它
  • 党群园地
  • 科学传播
    • 科普动态
      • 东北地理所举办第十九届公众科学日活动
      • 童心探科学 筑梦新时代
      • 东北地理所举办“中国科学院科学节·2022”活动
      • 东北地理所举办第十八届公众科学日系列科普活动
      • 东北地理所举办中科院第四届科学节活动
      • 东北地理所举行中科院第十七届公众科学日活动
      科普文章
      • 【科学大院】达尔文眼中“人类最值得信赖的朋友”,现在的处境有多危险?
      • 【科学大院】2022年中国新补充10343个物种,其中最多的是……
      • 【科学大院】灌木“步步入侵”,草原“何去何从”
      • 【中科院之声】野火对于野草,是敌是友?
      • 【科学大院】亮如白昼的夜里,有些植物处境艰
      • 【科学大院】如何保护黑土?有一个“偷懒”的办法
      科普图片/视频
      • 【哔哩哔哩直播2023中科院跨年演讲】邹文秀:“龙江模式”——保护黑土地 共筑大粮仓
      • 关义新-“用好养好”东北黑土
  • 信息公开
    • 工作信息

      相关规定

      • 信息公开规定
      • 信息公开指南
      • 信息公开目录

      年度报告

      • 2019年度信息公开工作报告
      • 2018年度信息公开工作报告

      组织机构

      • 工作机构
      • 监督机构
      主动公开

      基本信息

      • 单位概况
      • 机构设置
      • 现任领导
      • 发展规划

      规章制度

      • 机构管理
      • 科研活动管理
      • 人事教育管理

      科学研究

      • 研究领域
      • 研究成果

      财政经费

      • 预算决算

      人事人才

      • 人才队伍
      • 招生与培养
      • 人才招聘

      合作交流

      • 国际交流
      • 院地合作
      • 国际会议

      科学传播

      • 科普知识

      年度统计与出版物

      • 出版物
  • 首 页
  • 所况介绍
    • 机构简介
    • 所长致辞
    • 现任领导
    • 历任领导
    • 学术委员会
    • 学位委员会
    • 历史沿革
    • 园区风貌
  • 机构设置
    • 直属机构
    • 科研系统
      • 黑土地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
      • 湿地生态与环境重点实验室(学科组群)
      • 遥感与地理信息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区域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管理系统
      • 党委办公室
        • 部门简介
      • 办公室
        • 部门简介
        • 制度文件
      • 科研计划处
        • 部门简介
        • 制度文件
      • 重大项目办公室
        • 部门简介
      • 人事教育处(研究生教育管理部)
        • 部门简介
        • 制度文件
      • 财务处
        • 部门简介
        • 常用信息
      • 条件保障处
        • 部门简介
        • 制度文件
      • 监督审计处
        • 部门简介
      • 农业技术中心综合办公室(含党办)
        • 部门简介
      • 农业技术中心科研计划与财务处
        • 部门简介
      • 农业技术中心人事教育处
        • 部门简介
    • 支撑系统
      • 信息中心
      • 学术期刊中心
      • 公共技术中心
    • 野外平台
      • 东北湿地观测研究网络
      • 东北农业监测网络
      • 长春净月潭遥感实验站
  • 人才建设
    • 院士
      • 院士
    • 国家基金委人才
      •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
      • 国家优秀青年基金
    • 院级人才
      • 关键技术人才及技术支撑人才
      • 王宽诚产研人才、区域发展青年学者
      • 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
    • 部委人才
      • 农业农村部
      • 国家林草局
    • 兴土人才
      • 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类
      • 成果转化类
    • 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
      • 支撑系统
      • 管理系统
    • 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
      • 支撑系统
      • 管理系统
    • 中级专业技术人员
      • 支撑系统
      • 管理系统
    • 特别研究助理
      • 湿地生态与环境重点实验室(学科组群)
      • 大豆分子设计育种重点实验室(学科组群)
      • 黑土区农业生态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农业资源利用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盐碱地农业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遥感与地理信息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区域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博士后
      • 中国科学院湿地生态与环境重点实验室(学科组群)
      • 中国科学院大豆分子设计育种重点实验室(学科组群)
      • 黑土区农业生态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农业资源利用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盐碱地农业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遥感与地理信息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区域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表格下载
      • 流程
      • 进站
      • 中期
      • 出站
      • 其他
  • 科研成果
    • 概要
    • 获奖
    • 论文
    • 专著
    • 专利
    • 应用技术
    • 标准
  • 合作交流
    • 院地合作
    • 国际交流
  • 研究生教育
    • 概况
    • 招生信息
      • 招生简介
      • 博士招生信息
      • 博士招生目录
      • 硕士招生信息
      • 硕士招生目录
      • 推免硕士生及直博生招生信息
      • 考试大纲及参考书相
      • 硕士试题下载
    • 导师介绍
      • 博士导师
      • 学术型硕士导师
      • 专业型硕士导师
    • 研究生会
    • 管理制度
    • 表格下载
      • 招生用表格
      • 学籍用表格
      • 论文与学位用表格
      • 教师用表格
      • 毕业
      • 联合培养表格
      • 其它
  • 党群园地
  • 科学传播
    • 科普动态
    • 科普文章
    • 科普图片/视频
  • 信息公开
    • 信息公开规定
    • 信息公开指南
    • 信息公开目录
    • 依申请公开
      • 在线申请-公民
      • 在线申请-法人/其他组织
    • 信息公开年度报告
    • 信息公开联系方式
    • 预算决算
  1. 当前位置:首页    科学传播    科普文章
科普文章

土壤生物多样性知多少

来源:张志明

来源:张志明   |  发布时间:2020-07-08   |  【 大  中  小 】

  土,地之吐生万物者也;壤,柔土也,无块曰壤。

---《说文解字》

(图片来源:中国科学院海伦农业生态实验站张志明拍摄)

  这句话充分的说明了土壤是万物生长的基础,也说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大自然的深刻认识。那么此时,我们需要思考一些问题。植物为什么可以年复一年的生长?陆地上植物和动物都在不停的繁殖-生长-死亡,经历了成千上万年,这些植物残体和动物尸体为什么没有堆积成山?是谁让它们消失了?

中国科学院海伦农业生态实验站恢复草地(始于1985年,没有任何人为影响,杂草自然生长死亡)、保护性耕作长期试验(始于年,秋收后作物秸秆覆盖地表)(图片来源:中国科学院海伦农业生态实验站生态恢复样地和保护性耕作长期样地张志明拍摄)

  其实这都是土壤生物在起作用,正是由于土壤中存在了大量的土壤生物,才使我们拥有干净的地球和肥沃的土壤。下面我们就认识下这些神奇的土壤生物吧。

 

多样的土壤生物

  土壤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高的栖息地之一。例如,一克土壤可能含有十亿个细菌个体、上万种细菌、长达200米的真菌菌丝和大量的其他生物[1]。是不是很吃惊。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土壤是由大量尺寸不同的土壤颗粒组成的多孔疏松结构,由于土壤颗粒拥有巨大的比表面积,因此可以为不同的土壤生物提供极其多样的生存环境。

土壤微生境及土壤生物尺寸。(图片来源:参考文献[2]张志明整理)

  生活在土壤中的生物是非常多样的,包括古生菌、细菌、真菌、原生生物、缓步动物、轮虫、线虫、螨类、弹尾虫、蚯蚓,大型节肢动物(例如:蚂蚁、白蚁、蜈蚣、千足虫等)及穴居哺乳动物,还包括植物的根。其实我们经常见到的甲虫、苍蝇和蝴蝶,都会利用土壤作为临时栖息地繁殖或以不同的方式度过它们的早期生命阶段,直到它们成熟[3]。土壤生物群落是如此多样,迄今为止我们对它们的了解仍然非常少。这主要受限于土壤生物群落巨大的多样性和土壤生物微小的尺寸,同时研究技术进步缓慢也限制了我们的认识过程。

多样的土壤生物。(a)外生菌根;(b)真菌;(c)细菌;(d)线虫;(e)缓步类动物;(f)弹尾虫;(g)螨类;(h)蠕虫;(i)节肢动物-千足虫;(j)节肢动物-蜈蚣;(k)蚯蚓;(l)蚂蚁;(m)木虱;(n)扁虫;(o)鼹鼠。(图片来源:文献[4])

 

土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土壤生物是土壤具有生命力/活力的主要部分[5]。土壤生物由于主导了土壤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从而使矿物态的母质发育成具有肥力的成熟土壤。在现阶段土壤生态系统中如此巨大的土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前面提到的动植物残体为什么没有堆积成山?为什么消失了?就是因为多种土壤生物共同参与经过一系列极其复杂的过程将这些死掉的生物残体分解。土壤生物在土壤生态系统中执行的有机物分解过程是实现元素循环和养分形态转化的基础。这些过程年复一年的进行,从而使土壤可以源源不断的为植物生长提供养分,也为我们人类生产了粮食。

  由于土壤生物多样性非常高,所以不同的土壤生物执行着不同的生态过程。例如,土壤微生物活性变化会影响土壤温室气体的释放和整个陆地生态系统碳库[6],因为微生物能够在其生命活动过程中不断同化吸收环境中的有机碳, 同时又通过呼吸向外界释放碳素。而生物固氮是由固氮微生物将大气中的分子态氮转化为植物可利用的形态。据估计,生物固氮在自然陆地生态系统中贡献了97%的氮素[7],也是农田生态系统中仅次于化学氮素的第二大氮素来源[8]。土壤动物可以将落到地面上的枯枝落叶和埋于地下的植物根茎以及各类动物的粪便、尸体等进行粉碎,然后与微生物共同将各类碎片进一步分解,转化为可被植物利用的营养物质,也可以与土壤混合后形成肥沃的腐殖土。而且土壤动物可以通过传播接种微生物等方式来加速营养物质的分解,不但促进植物的生长,也加速土壤的发育,以及增进土壤团粒的形成,增强土壤的通气、持水、保肥和抗侵蚀的能力。我们熟悉的蚯蚓可以通过取食、消化、排泄、分泌和掘穴等活动对土壤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传递作贡献,通过其活动可以使土壤更加肥沃和疏松,因此有“生态系统工程师”的美誉。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3]和中国科学院海伦农业生态实验站张志明拍摄)

 

土壤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

  人类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形成了非凡的改变环境的能力,这也是人类作为地球上的一个物种成功的基础。自从古代农业活动开始,人类通过清理土地改变地上植物多样性来培育特定的植物品种,从而生产饲料、衣物及建筑材料。随着社会和科技的进步,人类的各种活动都更加深刻的改变着地球环境,其中很多活动都直接或间接影响土壤生物多样性。例如,地上生物多样性降低、物种入侵、污染、酸雨、农业措施、过度放牧、火灾、土壤侵蚀、土地沙漠化、气候变化等都会导致土壤生物多样性降低,导致土壤生态功能减弱,最终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对土壤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需要改变人类与自然相互作用的方式。首先最需要的就是改变人们的观念,让人们意识到土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之后发展更可持续的生产方式。但改变人们的思想和已有的生产方式并不容易,这需要我们更好的了解人类社会的现状、自然的现状,深入思考如何可持续地管理和保护自然资源为我们的子孙后代造福,给他们留下绿水青山。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3])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3])

  参考文献:

  1.Bardgett R,The Biology of Soil,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2005), doi: 10.1093/acprof:oso/9780198525035.003.0002.

  2.Eldor A.Paul, Soil Microbiology, Ecology and Biochemistry (Fourth Edition), doi:https://doi.org/10.1016/B978-0-12-415955-6.00001-3.

  3.Orgiazzi Alberto,Bardgett Richard, Barrios Edmundo, Behan-Pelletier Valerie,Briones Maria,Chotte Jean-Luc, Deyn G.B., Eggleton Paul,Fierer Noah,Fraser Tandra D, Hedlund Katarina, Jeffery Simon, Johnson Nancy, Jones Arwyn, Kandeler Ellen, Kaneko Nobuhiro, Lavelle Patrick, Lemanceau Philippe, Miko Ladislav, Wall Diana, Global Soil Biodiversity Atlas,European Commission (2016),doi:10.2788/799182.

  4.Richard D. Bardgett, Wim H. van der Putten, Belowground biodiversity and ecosystem functioning,Nature(2014),doi:http://10.0.4.14/nature13855.

  5.黄昌勇,土壤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中国农业出版社.

  6.蒋婧, 宋明华,植物与土壤微生物在调控生态系统养分循环中的作用,植物生态学报(2010),doi:10.3773/j.issn.1005-264x.2010.08.011.

  7.Roesch, L.F.W., Camagro, F.A.O., Bento, F.M., Triplett, E.W., Biodiversity of diazotrophic bacteria within the soil, root and stem of field-grown maize, Plant and Soil(2007),doi:https://doi.org/10.1016/j.soilbio.2018.08.021.

  8.张卫峰,马林, 黄高强, 武良, 陈新平, 张福锁,中国氮肥发展、贡献和挑战,中国农业科学, 2013.

 

  作者信息:

  姓名:张志明

  职称:工程师

  部门:中国科学院海伦农业生态实验站

  联系电话:13674615936

  邮箱:zhangzhiming@iga.ac.cn


附件下载:

版权所有 ©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吉ICP备05002032号-1 吉公网安备22017302000214号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北区盛北大街4888号 邮编:130102
电话:+86 431 85542266 传真:+86 431 85542298 Email:iga@iga.ac.cn